天天看點

軍事奇才韓信竟被一群宮女用竹子捅死,成就了兩個成語,你知道是什麼嗎

秦末漢初人才輩出,正所謂“亂世出英雄”。而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位列“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張良)、“兵家四聖”(孫武、吳起、白起、韓信),更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人物。可就是這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千古名将,竟被呂後安排的宮女用削尖的竹子捅死在長樂宮鐘室。而且他的慘死隻成就了兩個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又是為什麼呢?鑒古君認為,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軍事奇才韓信竟被一群宮女用竹子捅死,成就了兩個成語,你知道是什麼嗎

影視劇中的韓信

一、逼封齊王,埋下禍根。

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僞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

——《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具體情形是什麼樣呢?原來,漢四年(公元前203年),韓信降服且平定了整個齊國。他派人向漢王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反複無常,南面的邊境與楚國交界,不設立一個暫時代理的王來鎮撫,局勢一定不能穩定。為有利于目前的局勢,希望允許我暫時代理齊王。”此時,項羽率楚軍在荥陽緊緊地圍困着漢王劉邦。韓信的使者到了,劉邦打開書信一看,勃然大怒,破口大罵:“我被圍困在這裡,日夜盼着韓信來幫我,韓信卻想自立為王!”邊罵邊擡腳準備踹向使者。

正值千鈞一發一際,張良、陳平暗中踩住劉邦的腳,湊近劉邦的耳朵說:“目前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冊立他為王,很好地待他,讓他自己鎮守齊國。不然可能發生變亂。”手下兩個最重要的智囊一起出來勸,劉邦才瞬間醒悟,這位“變色龍”又故意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要當就當真王,怎麼能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于是,劉邦派遣張良為使者,冊立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軍隊攻打楚軍。

表面看來,劉邦很痛快地采納了張良、陳平的建議,封手握30萬重兵的韓信為齊王,和自己共分天下,快意恩仇;實則恰恰相反,韓信是以半要挾半商量的語氣向劉邦提出申請的,試想,如果劉邦不答應韓信的要求,又會引起怎樣的後果呢?手握重兵的韓信是否會和劉邦當場翻臉、自立為王呢?是以,逼封齊王這件事絕對是劉邦和韓信關系開始惡化的導火索,劉邦自此對韓信起了殺心。

軍事奇才韓信竟被一群宮女用竹子捅死,成就了兩個成語,你知道是什麼嗎

影視劇中的劉邦

二、軍事強悍、政治低能。

在楚漢戰争中,韓信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罂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韓信的用兵之道為曆代兵家所推崇,他是中國戰争史上最善于靈活用兵的将領,其指揮的井陉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争史上的傑作。可以說一代帥才韓信,無愧“兵仙”之稱。公元前202年十月,劉邦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項羽兵敗自刎而死。

然而,與非凡的軍事才能相比,韓信的政治能力實在是乏善可陳。

在韓信逼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之前,他的謀士蒯(kuǎi)徹就勸說韓信以齊國為根據地,跟項羽、劉邦“三分天下”。然而,手握重兵卻缺乏政治遠見的韓信猶豫不決,自封代理齊王。沒想到實力派表演帝劉邦為了取得韓信的支援,十分慷慨的封給他一個真齊王,心裡美滋滋的韓信就這樣白白喪失了争奪天下的大好時機。

在如願以償地當上齊王後,韓信還是對劉邦的指令拖拖拉拉,沒有出兵的意思,一直到劉邦與項羽垓下決戰,劉邦又一次明确了韓信的封地封号的條件下才出兵攻打項羽。雖然項羽兵敗身死,劉邦取得了楚漢戰争的最終勝利,但韓信和劉邦的積怨越結越深,就像一座活火山一樣,總有爆發的那一天。從這兩件事就能看出韓信在政治上的弱智:優柔寡斷的韓信一方面做不到擁兵自立,和劉邦、項羽抗衡;另一方面又對上司劉邦陽奉陰違,完全沒有自己的政治立場,不能因時度勢,判斷局勢。正是這種舉棋不定的懦弱性格,直接導緻了韓信日後被殺的悲劇結局。

軍事奇才韓信竟被一群宮女用竹子捅死,成就了兩個成語,你知道是什麼嗎

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越國能夠滅掉吳國,範蠡和文種是最大的功臣,但兩人的結局卻截然不同。範蠡深切地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不僅不接受越王勾踐的封賞,還執意要離國遠去,隐居于齊。而收到範蠡這封書信的文種根本不相信越王會加害自己,不僅執意不走,竟還天真地想和勾踐共富貴,果然,文種隻當了幾天丞相,就被勾踐賜劍自殺了。

同樣的悲劇在韓信身上再度上演。楚漢戰争剛剛結束,即将君臨天下的劉邦就“馳入齊王壁,奪其軍”,迅速奪去了韓信的兵權,改封他為楚王。但即便如此,劉邦還是對韓信懷恨在心。不久後,劉邦又聽從陳平的計策,利用巡遊各地的機會,把諸侯們召集到陳地相會,在韓信前來面聖時将其抓捕。這一次,劉邦又把韓信降封為淮陰侯,并嚴禁他接觸兵權,也沒有給他任何實職。這一連串的奪權降封,明顯傳遞出一個危險的信号:劉邦的屠刀已磨刀霍霍。

如果韓信有着足夠清醒的認知,他早就該看出劉邦對他戒備之深。是以,為了保住身家性命,韓信應該主動交出兵權,甚至負荊請罪,請求劉邦的寬赦,随便封他個閑王,弄個幾百畝封地,告病還鄉、著書立說,把自己的軍事才能和用兵之法詳記于冊、傳揚後世才對,可韓信居然對以無賴、無恥、狠辣著稱的劉邦還抱以信任。對于劉邦來說,“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何況韓信的軍事才能無人能敵。是以,隻有除掉韓信,劉邦才能永絕後患。

公元前196年,早就動了殺心的劉邦在其“賢内助”呂後的完美配合下,終于除掉了心頭大患。陳豨造反,劉邦在前線平叛時,呂後聽說韓信聯合陳豨造反,就立刻想要殺掉韓信。她采納蕭何的意見,以陳豨已被誅為名要百官進宮朝賀。韓信被蕭何誘騙進宮中後,呂後隻能想辦法殺死韓信。因為劉邦曾封韓信為“三齊王”,就是與天齊,與地齊,與君齊;還封他“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見兵不死,見金不死。金是指五行的金,泛指金屬兵器。于是,狡詐狠辣的呂後命人把韓信困在一頂轎子裡,又讓一群手持竹劍的宮女隔着轎簾活活捅死了他。韓信臨死前說:“吾不用蒯徹計,反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一代軍事奇才就這樣慘死在呂後手中,享年35歲。随後,呂後又誅殺了韓信三族。

軍事奇才韓信竟被一群宮女用竹子捅死,成就了兩個成語,你知道是什麼嗎

韓信的一生波瀾壯闊,堪稱傳奇,他功高于世,卻落得個夷滅宗族的下場,真是令人扼腕歎息。那麼,當年跟随劉邦打天下的其他文臣武将又是怎樣的結局呢?請關注鑒古君下期講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