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22年,也就是公元217年,劉備與曹操“會獵”漢中。經過近兩年的戰鬥,劉備帶領的漢光複大軍在重重險阻的情況下,以弱勝強,用近兩年的時間殺敗了兵勢正盛的魏國大軍(此時曹操已經自立為魏王)。
此時天下九州,荊州,益州已為漢軍光複,劉備從益州牧晉位為漢中王,與魏王曹操分庭抗禮。漢中離長安近,隻要時機成熟,從荊州北伐,向東北可在許昌迎回天子,向正北可以給魏國國都洛陽以巨大壓力,向西北可與劉備在潼關會師,再不濟也不用像三國後期諸葛亮和姜維北伐每次都要越過秦嶺那麼麻煩。

但是,這一切是建立在天下有變,時機成熟的情況下。蜀中漢軍剛打完漢中之戰,一來蜀糧運到漢中,供給不便。二來漢軍也需要修整。
遠在荊州的關羽聽到漢中大捷的消息,迅速北上,在未經請示劉備,或者請示劉備不便的情況下,擅自帶荊州漢軍出兵北渡漢江,直接進攻樊城。關羽攻勢極為猛烈,樊城頂不住了,向洛陽曹操求援。曹操命于禁帶領七支大軍人馬三萬多去救援。
于禁将兵屯在樊城以北的平原上,與樊城互為犄角。不巧的是,此時樊城下了大暴雨,樊城周圍的平原地帶瞬間成為澤國,更糟糕的是魏軍士兵都穿着重铠甲。而關羽提早準備了船隻,帶領荊州漢軍乘着長風破浪,一路射殺魏軍,這就是水淹七軍,關羽因為此事威震華夏。曹操都沒有自信擋住關羽,甚至把在合肥防着孫權的部隊給調了回來。
此時關羽忽略了一個變量和一個曹魏政權的小人物,這個小人物就是剛滿40歲的司馬懿,他向曹操建議,聯合孫權,夾擊關羽,還其荊州,許割江南。對,這個變量就是孫權。曹操雖然萬分老大不情願,但是也同意了,因為他64歲了,他自覺時日無多,此生已無法攻克江東。要還是十年前,他斷不會去聯合孫權。而關羽在荊州的時候和東吳就關系搞得很僵,這下關羽被操了後路,荊州被奪,自己也被吳軍生擒。孫權害怕關羽在荊州的影響力,直接就殺了關羽。
遠在益州的劉備知道消息後,并沒有馬上進攻東吳。《三國演義》說劉備是為了替關羽報仇,不顧衆人反對,不顧一切地要進攻孫權,最終才有夷陵之戰的大敗。才有複興漢室的大業遭受巨大的挫折。但小編要說不是的,劉備還是很理性的。
第一,從劉備開始伐吳,此時此刻已經離關羽被殺荊州被奪有兩年時間了。劉備兩年前就剛剛滿60,此時已經62歲了,想不顧一切進攻東吳當時就可以打了。而且這期間曹丕篡漢稱帝,劉備都沒動手。
第二,劉備和陸遜所打的夷陵之戰,人數上是五萬對五萬,漢軍的損失不過兩萬出頭,夷陵之戰并沒有讓蜀漢元氣大傷。
第三,劉備并沒有因為這場夷陵之戰而一病不起,反而在白帝城又活了近一年,要知道,劉備失敗半生,心态好得很,夷陵之戰又怎麼會讓劉備自此郁郁而終呢?要知道,在那個人口凋敝,人均壽命隻有30歲的三國時代,劉備算活得長壽的。
第四,當年孫策、孫權和劉表打了這麼多年,赤壁之戰之後,孫權又嫁妹妹又讓劉備管理荊州,為的什麼?為的就是要荊州在手,自保一方。隻是劉備并非久居人下的池中物,當年投靠公孫瓒,陶謙,呂布,袁紹,劉表,跟誰誰黴運。劉備奪益州,戰漢中,不還荊州,此時孫權也覺得自己黴運,關羽水淹七軍後,最大的敵人一下子從曹操變成了劉備。孫劉必有一戰,而夷陵之戰後,孫權重提孫劉聯盟,劉備在原則上也是同意的。
那麼問題來了,劉備為什麼要打孫權呢?難道不知道,最大的敵人是曹魏不是孫權嗎?小編覺得。
第一個原因,伐吳是衆望所歸,要知道此時劉備手中有三大集團,第一是北方派,北方派都是關羽的老鐵,除了趙雲比較冷靜外,大家都希望打回去,為關羽報仇。第二個是荊州派,他們之前在劉表手下和孫權打了很多年的仗恨透了東吳,希望在劉備的帶領下打回自己的故鄉,就連諸葛亮、魏延和李嚴都不置可否,因為荊州也是他們的家鄉啊。第三個是益州本土派,他們雖然不希望被曹魏占領,而且也接受了劉備的統治,但他們還是希望荊州集團這幫人早點走别在這兒搶食兒,是以也希望劉備能打回荊州去。
劉備要讨伐孫權的原因之二是,荊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一來,荊州物産豐饒,是離中原最近的地方,荊州益州互為犄角,是一統天下的前提。二來,有個成語叫蜀中無大将,三國後期益州疲弊,一是人口不夠,二是人才品質比不上荊州。荊州心向漢室的文武人才小編随口就能說一大堆,徐庶、諸葛亮、龐統、黃忠、魏延、馬良、馬谡、蔣琬、費祎等。荊州回來,荊州地區的人才資源也是不得了的。
劉備要讨伐孫權的原因之三是,自己畢竟老了,當年跟着自己的老部下也一個個去了,漢中豪賭賭赢了,荊州未必賭不赢,再不賭一把,就沒時間了。但是,哪怕自己老了,劉備為了伐吳還是休養生息養兵屯田了兩年,可見并非一時沖動。
劉備要讨伐孫權的第四個原因是,劉備覺得自己和曹魏雖然是死敵,但孫權也是曹魏必然要消滅的敵人。自己打孫權,曹魏必然也會跟着打孫權。之前曹魏聯合東吳擊破關羽後,曹魏的部将自視甚高,和孫權部将起了不小的沖突,劉備放在魏國的内線傳來消息說曹丕甚至等不了劉備兩年不伐吳,自己就要伐吳了。
關于這第四個原因,劉備失算了。劉備一讨伐孫權,孫權就馬上向魏稱臣了。而曹魏因為連年戰亂,宗親内鬥,曹丕的重點仍在屯田和削弱曹氏宗親的勢力,其實并不急着打仗。司馬懿和陳群告訴曹丕,一統天下非朝夕之功,要乘着孫劉不和睦的這幾年,抓緊發展生産,是以孫劉大戰,直到大戰結束好長一段時間,曹魏既沒有伐蜀也沒有伐吳,而是在養兵屯田。
要小編說啊,夷陵之戰損失雖不大,但是荊州丢了,這才是最大損失。另外還有個小損失,參加夷陵大戰的除了漢軍外還有歸附漢軍的南方蠻人少數民族,首領是沙摩柯,在夷陵大戰中被亂軍所殺。
圖:沙摩柯
曆史不容假設,但小編還有個能讓蜀漢讨伐孫權一舉成功的方法,下面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首先,劉備要做的就是不和東吳直接決戰,夷陵在今天的宜昌,三峽最東端,利用三峽地形擋住吳軍西進。同時在成都和益州南部屯田。
成都不單有都江堰,還有500年前李冰留下的許多惠及後人的水利工程,糧食高産,天府之國,沃野千裡。戰國末期,王翦曾用此供應60萬秦軍,與楚軍相持一年多,才蕩平楚國。劉備就是太着急了。克成一統,複興漢室,非朝夕之功,強如秦始皇,也得奮六世之餘烈。
圖:王翦
而益州南部蠻人雖勇猛,卻農耕弱後,亟需漢人扶持。還有,沙摩柯本是荊州南部和益州交界處的蠻人首領,在蠻人裡甚至在南方山地民族裡威望頗重。蜀漢一方面可以用成都之糧和沙摩柯的威望交好益州蠻族,二來在益州南部慢慢屯田,屯到荊州南部,對荊南地區緩圖之。吳軍如果進攻荊南,自有荊南蠻族頂着,漢軍便可以趁着荊北空虛一舉拿下,荊州人民在劉表帶領下和孫權打了這麼多年仗,對東吳怨氣頗深,也應該會擁護劉備打回來。
荊州回來了,即使劉備去世,劉禅25歲,正是青春年少,也能将大業進行下去。可别認為他是扶不起的阿鬥,寫《陳情表》的李密說他可比齊桓公,後來蜀漢的經濟建設,益州派和荊州派的和諧,都是因為劉禅。而且劉禅早年随父親四處奔波,怎會是貪圖享樂之人。
荊州回來了,劉禅可以再從荊南屯田,北可供應荊州向洛陽進軍的糧食,東可蠶食吳國南部,向今江西福建一帶緩圖之,慢慢耗死孫權。如此至少可保南朝之業,與北方分庭抗禮,而一旦北方有亂,曹氏與司馬氏大打出手,劉禅便可以順勢北伐,統一天下,興複漢室了!
本篇為“千古名将英雄夢”特約作者“水鄉孫文力”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