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開門的大閱覽室中,當裡面僅有一位讀者的時候,心理學家便進去坐在這位讀者身旁,來測試他們的反應。
因為被測試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是以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遠離,走到别的地方坐下,還有人非常幹脆明确地說:“你想幹什麼?”
這個實驗一共測試了整整80個人,結果都相同:在一個僅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中,任何一個被測試者,都無法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着自己坐下。
2
從上述故事中,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示?
1、成年人的社交,都有心理邊界。
心理邊界,指的是個人所創造的抽象邊界。
通過這個邊界,我們可以知道,什麼是合理的、安全的和被允許的行為,以及當别人越界的時候,自己該如何回應。
一旦有陌生人越界,越過陌生人之間安全心理距離,我們就會做出反應。例如,遠離,保持對方在自己心理邊界外;例如,防禦,質問對方這麼做意圖是什麼。
這就如兩隻互相取暖的刺猬,挨得太近,各自的刺就将對方刺得鮮血淋漓。
隻有調整好姿勢,互相之間拉開了适當的距離,不但互相之間能夠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
正如亞瑟·叔本華所說:“人就像寒冬裡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卻又會感覺寒冷;人必須保持适當的距離過活。”
2、搭建自己的心理邊界。
心理邊界,是我們圍繞自我畫的一個圈。圈内是内在世界,圈外是外部世界。
通常來說,圈内的内在世界,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而圈外的外部世界,不随我們的意志所轉移。
比如說,一個人身材比較胖,總是被别人嘲笑身材。體重、面對嘲笑的态度,是可以逐漸控制的,但是别人嘲笑的行為,常常是沒法控制的。
如果不喜歡被嘲笑,可以選擇減重,也可以選擇離開嘲笑之人。無論哪一種解決方案,關鍵點都在于:知道什麼能控制,什麼不能控制,放棄不能控制部分,專注能控制部分。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需要有一個清晰、健康的心理邊界。
這樣,不管面對什麼問題,都有解決方案。因為放棄也是解決方案,隻要我們清楚地知道,所有能控制的部分,我們已經努力去達成。
要清晰地設定心理邊界,辨識哪些可控、哪些不可控,進而适當地将它們分别安置在心理邊界的内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