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在唐山丨遷安繡娘紡織土布制作技藝:傳統老土布“織”出新生活

作者:唐山文化旅遊

臨近年關,遷安市楊店子街道高引鋪村的“繡娘手工坊”愈發忙碌。在新投入使用的展廳裡,織布機的咔嗒聲不絕于耳,一經一緯的交織間,五顔六色的棉線織成土布,像彩虹般歡快流淌。精美的床品、箱包、飾品等各類手工土布年貨在加緊制作,快遞運往全國各處。到了晚上,“繡娘手工坊”又開始了網上直播。繡娘們心靈手巧,但在鏡頭前卻有些腼腆。

近年來,高引鋪村為帶領村民增收緻富,促進當地婦女就業創業,村兩委利用本村紡織文化,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了集體控股、全民參股的“繡娘手工坊”,使用傳統方法紡織土布,制作床上用品、箱包等手工布藝品,讓村民享受到了集體經濟帶來的收益,也讓“繡娘手工坊”成為高引鋪村的一張靓麗名片。

“非遺”在唐山丨遷安繡娘紡織土布制作技藝:傳統老土布“織”出新生活

非遺傳承人張志飛對繡娘進行技術指導

記者 闫軍 攝

高引鋪村紡織技藝有着悠久的曆史。在清代,當地的土布紡織技藝達到鼎盛。那時家家紡車響,戶戶織機鳴,做布匹和裁縫的也有十幾戶。據說到了民國初期,高引鋪村民張申建立一座手工坊,每天牽着毛驢,手搖撥浪鼓下村接工,後來張申收了兩個徒弟,一個是大五裡鄉貫頭山的付雲峰,一個是本村的張國凡。抗戰時期,冀東八路軍為解決根據地軍需和後勤保障,派付雲峰組織染匠和婦女在大五裡挂雲山區建立了被服廠,為抗戰作出了突出貢獻。到了人民公社時期,村内第一生産隊安排張國凡創辦隊辦企業手工坊一座,當時手工坊織布的婦女達100餘人。

如今村内最年長的繡娘張玉蘭,今年已經90多歲了,是繼張國凡後的第三代傳承人。張玉蘭年輕時給手工坊織布,每天織20大尺(大布尺,一尺相當于90厘米),她會織被面、褥面、床單,除了織布,她還做豬鞋、貓鞋等各種各樣形象逼真的童鞋。

“我從小就看着外婆紡線織布,制作土布對我來說,不僅有意思,而且還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張玉蘭的親外孫張志飛是繡娘紡織土布的當代傳承人。他得到了張玉蘭親傳,早已熟練掌握了傳統紡織技藝。過去,一台織布機一天隻能織四五米布,經過張志飛的創新改良,一天可以織10多米。

“非遺”在唐山丨遷安繡娘紡織土布制作技藝:傳統老土布“織”出新生活

孩子們在研學遊體驗區學習紡線

王陽 攝

“我們高引鋪村的繡娘紡織土布技藝是唐山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在繡娘手工坊展廳,大家可以親自感受到土布紡織技藝的美妙。讓大人找回記憶,讓孩子了解過去。”講解員王陽說。

據介紹,繡娘紡織土布工藝,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經紮花、彈花、紡線、打線、沌線、落線、經線、刷線、作綜、闖籽、掏綜、吊機子、栓布、織布、了機等數十道工序,它以二十幾種基本色,經過精心設計,變幻出2000餘種絢麗多彩的圖案。

整個展廳分為紡織區、操作區、成品區和研學體驗區,實作了從棉到土布制作的全部工藝流程。在紡織區,幾位頭戴花頭巾,身穿花圍裙的繡娘正在專心地織布。據介紹,這些織布機是村兩委幹部從盧龍、青龍、遷西等地收購回來的。在這裡工作的繡娘都是高引鋪村的婦女,年齡最小的40歲,年齡最大的已經73歲。繡娘每個月有固定收入,另外還有家庭版手工坊,在家也能工作。目前,繡娘手工坊已經為這村120多名婦女解決了就業問題。

在操作區擺放着紡車等各種工具,可以進行相布、掏綜、走绺、縫紉制作等工藝流程。王陽告訴記者,很多産品都是在這裡加工完成的。

“繡娘手工坊”現有繡娘100餘人,以七彩棉、純棉紗為原料,日可紡織家織布100餘尺,加工手工旅遊工藝包100餘個、保健枕頭60個、床單床罩被面30條,同時可根據客戶需要定制圍巾、浴巾、服裝等,日均銷售額5000元。全部達産後,可吸引500名婦女就業,每天可生産手工旅遊包及各種手工休閑物品400件(套),年創産值1200萬元、利稅200萬元。2017年,在 “唐山供銷杯”旅遊産品大賽中,“繡娘手工坊”的産品榮獲二等獎,并被唐山市旅遊局确定為“唐山旅遊推薦産品”;“繡娘手工坊”榮獲“2017年度十佳旅遊商品特色企業”稱号。

“非遺”在唐山丨遷安繡娘紡織土布制作技藝:傳統老土布“織”出新生活

繡娘展示美麗的土布

随着産品的熱銷,不斷有客商、消費者來高引鋪村考察、參觀,這村兩委班子又圍繞傳統紡織文化,瞄準了拓展文旅結合的産業鍊條,依托“繡娘手工坊”和高引鋪造廚兩大特色發展旅遊産業,遊客可以在這裡體驗打面攤、搓棉棒、紡線、織布、制作布藝畫、紮染、蠟染、造紙和石磨豆漿等10多個體驗項目,近年來參觀體驗人數達到16萬人次,“繡娘手工坊”也先後獲得“河北省巧手脫貧示範基地”“全國巾帼建功先進集體”等榮譽稱号。2020年,高引鋪村實作集體經濟收入35萬元。

集體經濟的發展為高引鋪村鄉村振興提供了物質保障。近年來,高引鋪村不斷将壯大集體經濟成果轉化為村民福祉,鋪磚修路近2萬平方米,安裝路燈100多盞,栽植苗木3000餘株,建起了村民廣場和黨建廣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眼下,這村正對全村2200畝村域面積進行整體規劃,争取利用三至五年時間,投資3億元,打造集休閑旅遊、觀光體驗、購物餐飲、生産采摘于一體的“嫘祖園”文化旅遊名片,實作集體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來源 | 環渤海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