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閱讀寵兒”到“泡面神器”,Kindle為何掉了隊?

從“閱讀寵兒”到“泡面神器”,Kindle為何掉了隊?

▲Kindle引以為傲的墨水屏。圖/IC photo

這幾日,“Kindle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很受關注。亞馬遜則回應,“我們緻力于服務中國消費者。消費者可以通過第三方線上和線下零售商購買Kindle裝置。Kindle電子書閱讀器深受消費者青睐,部分機型目前在中國市場售罄。”

這個回應很有技巧,并沒有直接回答問題。“售罄”的說法也頗值得玩味,究竟是消費者買光了,還是廠家清倉了,這當中有不少想象空間。

無論如何,Kindle市場的乏力是肉眼可見的:反常式的缺貨;關閉線上的直營管道;怎麼看都不像是形勢一片大好;“蓋泡面”的網絡梗瘋傳,二手平台上的常客,都在說明這款産品正在喪失基本的需求。

從“閱讀寵兒”到“泡面神器”,Kindle為何掉了隊?

▲網友們戲稱:Kindle買了以後就是拿來蓋泡面的。圖/社交媒體截圖

吊詭的是,近些年國内數字閱讀卻是不斷壯大的。根據《2020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2020年中國數字閱讀使用者規模為4.94億,同比增長5.56%;數字閱讀行業市場整體規模為351.6億,增長率達21.8%。

使用者規模、産業規模同步增長,電子書的開路人Kindle卻日子不好過,個中原因是值得琢磨的。

從市場層面分析,原因大概是電子消費品的“功能聚合”——手機幾乎滿足了所有需要,以至于消費者認為額外電子裝置越少越好。

不隻是Kindle,MP3、MP4之類的,具有單一功能的電子産品幾乎在市場上消失。即便這些年大火的平闆電腦,也與手機沒有可比性,2020年中國市場上的平闆電腦出貨量,基本隻占手機的十分之一。

為了電子書這個單一功能,卻要多帶一個裝置,肯定是不劃算的,電子閱讀對于手機來說就是一個App的事。這個産業發展的大背景,對于Kindle來說是不友好的。

而從Kindle自身來說,其産品優化也有點問題。Kindle的電子商城定價并不便宜,Kindle unlimited那種包月、包年服務也不夠劃算,新近出版的熱門書幾乎都無法使用。

這點國内的很多讀書軟體做得比Kindle要好,微信讀書、京東讀書、豆瓣閱讀等國内App的價格優勢都明顯強于Kindle。

而從這些熱門App裡衍生出來的讀書功能,也有更強的社群氛圍,比如互相點贊、留言等互動,好友之間的閱讀時長排名,讓電子閱讀的過程更有趣,也打造了紙質閱讀完全不具備的體驗。

是以,Kindle成為不少人口中的“泡面神器”并不是沒有緣由的。是電子閱讀市場環境的變化和Kindle落後于時代潮流的産品設計,共同演化成為今天的局面。

當然,如果單從硬體角度觀察,在電子閱讀裝置中,Kindle依然是頭部,其他品牌的硬體設計目前還無法與之相比。但這種單薄的硬體優勢并不足以支援Kindle走向輝煌,畢竟人們的口味已經被絲滑的觸屏“慣壞”了,還有多少人能夠忍耐“點一下等兩秒”的墨水屏呢?

不過,Kindle并不是一無是處。大衆閱讀層面Kindle做得不夠好,但就個人的體驗來說,Kindle在人文、社科等專業閱讀層面還是很強的。比如前不久出版的兩本大部頭著作,《劍橋中國宋代史(上卷)》和《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上卷) 》,當時找遍全網,隻有Kindle商城有電子版。

類似的情況不少,很多需要深度閱讀的作品,Kindle商城更新幾乎是最快的。此外,外語學習也是Kindle的優勢。大多數App都能提供英文翻譯,但除此之外就付諸阙如了。但Kindle可以自行安裝電子詞典,這對于小語種學習來說就很誘人。

這也是為什麼Kindle不妙的消息傳來,網上有頗多惋惜的聲音。對于很多讀者來說,Kindle在細分領域的一些優勢短時間内仍是不可替代的,隻不過這些需求相對來說并沒有那麼大衆,以至于不能撐起Kindle的整個商業模式。

如果有一天Kindle真的消失了,我們隻能尊重市場選擇的結果,誰讓Kindle産品設計“掉隊”了呢。

特約撰稿人 | 江城(媒體人)

編輯 | 丁慧

實習生 | 韋英姿

校對 | 危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