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在校惹麻煩,家長插手成惡性事件:父母該不該為孩子出頭?

《導演請指教》在德格娜導演作品《借光》中,齊溪、于小偉當自己的兒子在學校被李誠儒劇中的孫子打了之後,二人來到李誠儒家中索要道歉,并提出了要他的孫子在全班同學面前向自己兒子道歉的要求。

生活中,也有不少家庭在處理孩子在外和别人的沖突時,有偏激的行為。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的榜樣,遇到問題時,給出的解決方式,也至少該是體面的。

孩子在校惹麻煩,家長插手成惡性事件:父母該不該為孩子出頭?

(圖檔來源于網絡)

但現實中,很多父母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往往是反應激烈,言語和行為上無不透露着沖動,好似誓要為孩子讨回公道,但卻忽略了這種行為造成的惡劣影響,遠大于所謂的“公道”。

01

比孩子更不理性的是家長

孩子在校園或者其它場合的打鬧,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小沖突。如同《借光》中的情節,于小偉來找李成儒讨要道歉,不說兩個孩子打架的原因,卻隻針對打架的事情要當着全班同學道歉。

護犢子是每個父母都有的心理,但不問緣由的護犢子,最後隻能是害犢子。

父母在孩子遭到傷害時,會心疼,有氣憤等情緒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作為成年人的父母,任由這些情緒肆虐,以至于在對問題的解決方法上也由着情緒主導,那麼結果一定會讓人失望。

曾經,蕭山發生了一件令人惋惜的事:兩家小孩因鬧沖突打了一架,其中一名小孩的父親竟持刀跑去對方家中砍殺一家四口,造成兩死兩傷。

無獨有偶,另一則新聞中,倆孩子在遊樂園内玩耍時,因玩具發生口角争執,互相推搡了幾下。本來兩個打架的小朋友互相之間沒怎麼樣,家長卻鬧得不可開交。何爸爸見狀随即帶兒子離開,約20分鐘後,何爸爸叫來兩個叔叔幫忙。

很快,男孩的親屬團參與進打架,四個大人打成一團,倆個孩子也跟着互掐。

孩子在校惹麻煩,家長插手成惡性事件:父母該不該為孩子出頭?

本來兩個孩子的沖突,如果父母不插手,或者父母用理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解決,那麼事情的結果可能也不會發展到以暴力沖突為結尾。

其實無論是孩子在學校和别人起了沖突,還是其它問題,父母作為監護人,于情于理都要插手,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父母在介入孩子的問題時,沒有客觀理性的去看待孩子身上發生的問題,僅僅隻把目光停留在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吃虧,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在同學面前沒了面子,那麼父母此時可能會比孩子還要”上頭“。

父母對孩子的生活,是肩負責任的,但是在方法上,父母同樣要做到負責任。理性客觀的幫助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孩子在校惹麻煩,家長插手成惡性事件:父母該不該為孩子出頭?

父母對問題的看法和解決的思路,不僅僅能幫助孩子接解決問題,更是要讓孩子明白下一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候,自己該怎麼解決。

好的父母不是要幫孩子出氣,而是要讓孩子自己争氣。

02

孩子需要的幫助是什麼?

許多父母自诩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認為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孩子在外遇到問題,父母也會根據自己對孩子的判斷,對問題的性質下一個結論,但這種判斷,很有可能是錯的。

曾在某論壇上看到過一個文章,樓主是一位初出茅廬的國小老師,對學生的管理和學生父母的關系還沒有很好的把握。

在他的課堂上,有一位非常的調皮學生,不僅在課堂上擾亂課堂紀律,在和其他孩子的相處中,也表現的很糟糕,打架,争吵,打小報告時有發生。

對于這種孩子,樓主也表示十分的無奈,多次的教育也無果。直到其中一次,這位調皮的學生打了同班的一名同學,将他的家長叫了過來,這才發現,這個孩子的問題遠比想象中的嚴重。

原來,這個在學校調皮搗蛋的孩子,在家裡卻是一位乖孩子,不吵不鬧。等其母親到了學校,完全不相信是自己的孩子打了别人,甚至還要老師和那位同學就“誣陷”自己的孩子,給他道歉。

孩子在校惹麻煩,家長插手成惡性事件:父母該不該為孩子出頭?

此外,還有很多在家裡叛逆,不聽話的孩子,在學校因為别人的過失起了沖突,父母二話不說就責怪自己的孩子,也是父母過于依賴自己對孩子的判斷造成的。

父母是陪伴孩子最長的人,對孩子的了解自然是更多的,但如果父母笃定的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禀性的人,那可就錯了。

孩子在家中,在父母面前,和在外面有可能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态,這都與家庭氛圍有直接的關系。

溺愛的家庭,往往孩子在家中會表現的很好,而在外面就會立馬飛揚跋扈起來,而管教嚴厲的家庭,孩子可能會表現的叛逆,不服管教,但在家外,感受到了來自外界的溫暖,也同樣會變的溫柔。

父母自以為對孩子的“了解”,讓他們在孩子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就為孩子的行為下了判決,對錯在父母眼裡一目了然。

全然不顧孩子真正需要的幫助是什麼,父母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除了理性的看待問題以外,還要去了解孩子,無論對錯。

孩子在校惹麻煩,家長插手成惡性事件:父母該不該為孩子出頭?

了解孩子的所作所為之後,再去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把孩子心理放在他的行為前面,這樣才能真正的幫助到孩子。

03

父母是孩子的底氣

孩子之間的關系很單純,沒有上下級,沒有權力縱橫,孩子與人交往的底氣,最大的決定因素就是父母。父母給予孩子的愛,給予孩子的支援,是孩子與人交往時勇敢,積極,大膽的關鍵因素。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自卑,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家長的教育出現了問題。

孩子間的沖突,如果孩子自己處理不好,說不定真的是因為家庭教育讓孩子的性格出現出現了問題。

因為父母整天"哭窮",孩子會将"窮"這種觀念植入心底。從小将金錢束之高閣,是以孩子不敢花父母的一分錢,就算想買什麼東西也都是小心翼翼地詢問,如果父母不同意立馬打消念頭。

久而久之,對于别人的給予會變得特别敏感,凡事必須通過自己的雙手擷取的才能安心。在和别人的相處中,也會變的自卑。

也有的家長經常讓孩子在外面不要給自己惹麻煩,導緻孩子在外受到欺負或委屈都不敢向父母尋求幫助。許多遭受校園暴力的孩子,讓他們受到二次傷害的往往是自己的家人。

孩子在校惹麻煩,家長插手成惡性事件:父母該不該為孩子出頭?

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想要尋求幫助的對象一定是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就是孩子的底氣。是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要給孩子足夠的支援,即使物質上無法滿足,也要在精神上富養孩子。

孩子始終會脫離父母的保護,走上自己的道路。雖然沒有父母的保護,但父母曾經給予的那些勇敢,無畏,都是孩子披荊斬棘的道路上最鋒利的武器。

父母無法永遠插手孩子的問題。但在孩子眼裡,父母永遠是自己最堅實的後盾。父母給予孩子的教育,不是任何問題的答案,而是面對所有問題的勇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