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冀東土地上那一抹經久不滅的紅色——《冀東抗戰史話》

大家是否關注曆史呢

是否也讀過許多關于曆史的書

今天,唐圖要給大家推薦一本

發生在我們冀東大地上的抗戰“史記”

該書曾獲

冀東土地上那一抹經久不滅的紅色——《冀東抗戰史話》

責任編輯:

賀秀紅

王輔睿

著者:

冀東土地上那一抹經久不滅的紅色——《冀東抗戰史話》

有那麼一部分人

曆史是他們心中深埋的一顆種子

是記憶嗎?是緬懷嗎?

還是仍舊熱血沸騰,仍舊深惡痛疾呢?

今天,讓我們從不同視角來重制當年的曆史

在冀東這片土地上

曾經經曆過的紅色故事

冀東南臨渤海,北依長城,東通遼沈,西接平津,是連接配接華北與東北的通道和咽喉地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冀東地區,主要包括現在的河北省唐山、秦皇島市和承德市、廊坊市的一部,京津的薊縣、平谷、密雲等區縣。這個地區的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1922年

1922年中國共産黨成立初期,就在唐山産業勞工中建立了黨的地方組織。

1924年

1924年,共産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钊故鄉樂亭縣,誕生了冀東第一個農村黨支部。

1931年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迅速侵占東北。同時,中國共産黨影響和上司下的東北抗日軍民,掀起了局部抗戰的高潮,揭開了14年抗戰的序幕。冀東在華北首當其沖,是華北展開抗戰最早的地區。其鬥争環境極其複雜和殘酷,冀東抗日軍民先後進行了長城抗戰和一系列的抗日鬥争,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1937年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加快了全面侵華戰争的步伐。還在全國抗戰初期,中國共産黨就開始關注冀東抗戰的形勢,策劃和運籌抗日鬥争的發展。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緻電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提出派精幹部隊,為發展以河北省興隆縣霧靈山為依托的冀東抗日根據地進行準備。随後,在中共冀熱邊特委上司、華北人民抗日自衛會冀東分會的具體組織和八路軍第四縱隊的推動下,冀東抗日武裝大起義風起雲湧,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共上司的冀東抗日聯軍和其它抗日武裝達10餘萬人,成為全國抗戰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抗日武裝起義。冀東抗日根據地,相繼擴大發展為冀熱邊、冀熱遼抗日根據地,成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為八路軍第一批部隊挺進東北,赢得先機,進而奪取解放戰争的勝利,發揮了橋頭堡和前進基地的重要作用。

作者介紹

冀東土地上那一抹經久不滅的紅色——《冀東抗戰史話》

王輔睿(85歲)

王輔睿同志,是一位八路軍烈士的兒子。從小生長在冀東這片熱土,與這裡的山山水水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懷着一種熾熱的情感,以所學、所知、所感和所悟,由憂國憂民的熱血青年,成長為知名的冀東革命曆史研究專家。雖已年逾八旬,仍老骥伏枥,壯心不已,辛勤耕耘,著有《血路》一力作,參與籌劃大型展覽《抗日烽火在冀東燃燒》,獲得廣大讀者的好評。作者堅信,冀東的其人、其事和其情,蘊含着一種骨血的東西,無論何時何地,總會引起人們的共鳴。他肩負父輩的囑托,以自己的學識,傳承紅色基因,踐行黨的使命,作為最大的夙願。

圖書簡介

圖書資訊:

作者:王輔睿

索書号:K265.06/473

館藏地:地方文獻查詢室

推薦理由:書稿《冀東抗戰史話》,以紀實文學的形式,再現了冀東軍民長達10餘年可歌可泣的抗日武裝鬥争,反映了冀東抗日軍民艱苦卓絕抗戰的由來、經過、地位與意義。該書雖以史話為體裁,但不是戲說,并非随意虛構和捏造,而是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講述着紅色故事,心向往之。内容翔實,資料雄厚,脈絡清晰,政治導向正确,對于研究冀東抗戰進而華北抗戰至全國抗戰,具有重要的資料和學術價值。

(文章來自本書序:軍事科學院原軍史所抗戰組長、八路軍研究會首席專家 嶽思平)

冀東土地上那一抹經久不滅的紅色——《冀東抗戰史話》

END

冀東土地上那一抹經久不滅的紅色——《冀東抗戰史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