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熱劇《小敏家》中,徐正對小捷極強的控制欲引發了網友熱議。
徐正不允許小捷和任何異性有來往,甚至于小捷的親外甥。
面對小捷升職可能會和異性接觸的情況,徐正直接談到:
“工作比我重要?!”
“我早就跟你說過,要跟男性保持距離!”
“你知道嗎?像我這麼優秀的人,為什麼要找你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因為我愛你。”
“我跟工作,你選一個吧。”
……
對此,有不少網友評論:“小捷,趕緊離婚吧,這可不是什麼霸總愛情,你被潛移默化地控制了而不自知。”
控制欲,是一個心理學術語。
控制欲強的人對某件事、某個人在一定程度上會想要一種絕對的支配,不允許事情發生在自己的意料之外,不允許ta在思想上、行為上有任何違背自己的地方,想要絕對占有。
而這種控制欲,似乎存在于任何一段由兩人構成的關系中。
01 随處可見的“控制”
親密關系之間
像《小敏家》裡徐正對小捷的控制,夏天不準小捷露胳膊的衣服,和親外甥要避嫌,也不能跟任何異性往來。即使小捷是丁克,徐正也會以愛為名要求ta生一個。
哲學家弗洛姆在《占有與存在》一書中,曾提到:
愛有兩種含義,一種是重存在的愛,一種是重占有的愛。
重占有的愛會對你進行限制、束縛和控制,會讓你窒息,使你麻木。更何況愛情不是一種物件,不能随意占有。
著名心理學家斯滕伯格也曾提出愛的三元論:親密、激情和承諾。這三種成分越大,愛情就越豐富。
而如果一段親密關系中,一方過度控制,就會讓另一方害怕、逃避,那麼愛情原本的親密、激情也會慢慢消失。
親子之間
在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小偉跟離婚後的母親生活。
母親對小偉的唯一要求是:要聽話,要努力讀書考大學。
如果小偉不小心考砸了,就會受到母親的質問:
“媽媽都是為你好,怎麼都不會想呢?”
“媽媽花錢讓你讀私立學校,怎麼就不争氣一點?怎麼不多為媽媽想一點?”
特别是在母親得到一台可以倒轉時間的遙控器後,
小偉隻能按照母親的想法來,如果跟母親的想法不一緻,小偉就會被遙控器帶回,重新經曆,直到按照母親的“正确”想法走。
在母親以“愛”之名的控制下,小偉如母親所願,事業有成,也接受着母親給自己安排的相親。
直到小偉千方百計拿到母親手裡的遙控器,他才敢朝母親怒吼:“遙控器不是你的,它是我的。”
這個故事雖然是科幻設定,但以愛之名的控制,就如同一道看不見的緊箍咒,無形,卻給心理和身體上着一道打不開的枷鎖。
心理學家埃文斯曾說:孩子本來是有自我意識的,跌倒時明明很痛,可如果父母總對ta進行否定,那麼ta會無法認識自我。
同僚之間
林達:“說這個項目很适合我,讓我放手去幹,但其實下屬的每件事都要插手。 ”
湯小姐:“當我發現同僚的資料有問題時,ta會很強勢說自己不會錯;而且每做一個表格,都得按照ta的要求來,不然就得重新改。”
其實,控制與被控制雙方其實是一種權力投射性認同。
控制者會向被控制者投射出“沒有我,你活不下去”的情感,而被控制者對這份感情會表現出無能,隻能被迫接受。
那怎麼去判斷自己有沒有被控制呢?
02 控制者釋放的三種信号
讓被控制者産生内疚
心理學霍夫曼的研究認為,個體的内疚感一旦産生,就會采取補償行為的動機力量。内疚感被喚起後經常會有幫助受害者的行為傾向。
是以控制者會從内疚開始,讓被控制者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内疚,會更願意按ta的想法去做。
給被控制者強加自己的不安全感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到,人的基本需要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和認知的需要、自我實作。
其中,安全需要即指安全感,而人的安全感一旦缺失就可能産生心理疾病。
心理學家斯裡格曼曾表示,抑郁是由負性事件引起的安全感的喪失。
是以被控制者常會聽到“我很抱歉,我不想這樣做的,我隻是很害怕你離開我”這種話,
控制者将自己的不安全感強加給被控制者,讓被控制者進入自己的負面情緒中。
讓被控制者産生自我懷疑
控制者會不斷指出被控制者“存在”的弱點,即使那并不是弱點。
會讓被控制者依賴自己,告訴被控制者自己能幫助ta做得更好。
在一步步扭曲被控制者的想法下,讓被控制者懷疑自我。
心理學家喬治·戴德在《自我邊界》中曾提到:自我邊界,就是讓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自我邊界是看不見的,但卻真實存在。
生活的許多問題和沖突,都是邊界不清楚造成的。
在一段關系中,很多人被“帶跑”,面對壓力沒有辦法堅持自我,甚至産生自我懷疑。
可能你也想過逃脫,但發現自己在被控制的沼澤中越陷越深,
也許曾經堅定自我,但受到的否定讓自己逐漸迷失,
試着去尋求幫助吧,朋友,家人還有希律君都會是你的“盟友”。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當你把經曆的事件以及伴随的情感清楚地回憶起來,并盡可能詳細地描述它,用語言表達情感,那些癔症症狀就可能會消失。
傾訴能安撫和療愈人的心靈和情緒,讓@希律心理陪你一起“掃掉”所有壞情緒。
[心]信說_寫信傾訴煩惱,尋求專業解答 - 希律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