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1年前,第63代“天師”張恩溥随蔣介石逃到台灣,晚年結局如何?

蔣介石是我國民國時期的傳奇人物,對于他的評價一直都是褒貶不一,他是二戰時期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卻又因為毒辣的政治手段和獨裁統治受到批判,當然很多喜歡研究民國曆史的小夥伴們對他也都有自己的評價,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并不是蔣介石,而是和蔣介石有着頗多淵源的另一位“知名人物”。

71年前,第63代“天師”張恩溥随蔣介石逃到台灣,晚年結局如何?

這個人名叫張恩溥,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天師”。而他這個名号也并不是空穴來風,是經過了明朝官方的承認,最早是由道教的正一派創立者流傳下來的,最後一代一代傳到了張恩溥手裡的。

張恩溥大小就十分的有悟性,關于道教的一些基礎理論他也很快就掌握了,加上是屬于上一代天師張元旭的長子,是以在20歲那年他毫無争議的當上了天師,雖然從年齡來看或許是不夠格的。

天師這一名号并不僅僅代表着知名度,而且還象征着擁有一定的地位,畢竟在曆史上都是經過了官方認證的,不過到了張恩溥這一代卻逐漸已經被取消了。

71年前,第63代“天師”張恩溥随蔣介石逃到台灣,晚年結局如何?

在中國那個時候,佛教影響力遠不是道教能與之相提并論,加上當時的道教遠不止“正一派”,還有着各種各樣的其他派别,更别說當時的張恩溥已經沒有多少政治地位了。

于是張恩溥要想讓正一派重制往日榮光,最先要做的就是傳教了,是以在他當上天師後,早年都是在上海這樣的人口繁榮的地帶宣傳道教,不過當時越發達的地方,對這個越不感冒,于是他的傳教并沒有多大成效。

在抗日戰期間,因為動亂緣故,他退隐到了龍虎山。直到抗日戰争結束才開始出來活動,而此時的張恩溥明白要想輝煌起來,自己這樣傳教是沒用的,而是要與時俱進,跟上鑄就思想。

于是在1947年,張恩溥在發展宗教的同時,他還提出了《複興道教計劃書》,書中對于迷信思想的傳播有所減少,加強了發展現代科技的意願,這雖然得到了一定回響,但一九四七年的中國已經不能夠支撐這些東西了,也就沒有取得多大的效果。

71年前,第63代“天師”張恩溥随蔣介石逃到台灣,晚年結局如何?

好在他逐漸的和國民黨拉近了關系,與他們的關系十分不錯,四十年代末期,國民黨的實力将近化為烏有,國民民黨政府還給予了張恩溥第二十軍副軍長頭銜,不過以當時的國民黨形勢來看,這個頭銜也隻是名義上的罷了。

1949年解放戰争結束,而這位張天師在經過再一番思考之後覺得發展道教還是得跟對人,有靠山。于是也就跟随着蔣介石一同到了台灣,一方面由于當時他和國民黨走的有些近,如果繼續留在大陸恐怕沒有好果子吃,另一方面大陸也不不能滿足他的訴求。

當時一同前往的還有孔子後人孔德成,而至于為什麼蔣介石帶了這兩個人,相必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和地位。

71年前,第63代“天師”張恩溥随蔣介石逃到台灣,晚年結局如何?

到達台灣之後,張恩溥也并沒有閑着,繼續規劃着教務開始再次傳教,并且在一九五零年在台北建立了台灣省道教會,繼續宣傳着教義。

而在這期間,由于有着政治支援,張恩溥道教思想的傳播也是容易了不少,沒過多久便傳遍了整個台灣,曾經他将台灣地區的道教信徒用登記的方法進行過一次統計,甚至達到了将近一百萬的人數,這足以見其影響力。

1964年,他還帶領着自己的團隊到達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在這些國家傳播道教的思想,提高了道教在國的際影響力。1969年十二月,他在台北逝世。

71年前,第63代“天師”張恩溥随蔣介石逃到台灣,晚年結局如何?

縱觀其一生,一直緻力于傳教,在早期困難重重,好在晚年能夠實作夢想,這樣的結果對他來說倒也是非常不錯的了。不過他仍舊還有着一個不小的遺憾,那就是他一直都十分想念龍虎山,畢竟這是自己的家,是以他唯一的願望就是祖國兩岸能夠早日統一,隻不過這個願望在他有生之年并沒有看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