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9年許世友返鄉,母親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撲通”下跪大喊娘

1959年,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思母心切。獲得組織許可後,許世友終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當許世友地滿心歡喜地趕回家中時,卻發現家中大門緊閉,門上還挂着鎖。四處打聽之下,才得知母親上山砍柴去了。許世友正欲上山尋找,卻見多年未見的母親從遠處的山坡上走來,還背着一大捆柴火。

看到瘦弱的母親,許世友心中很不是滋味。他快步跑了上去,一把接過了柴火,“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痛哭着說道:“娘,您這麼大歲數了還去山上砍柴,當兒子的心裡太難過了!”

身為我黨進階将領的許世友,為何多年多年未見母親?當街跪母的将軍又與母親有着怎樣的故事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還要從許世友将軍悲慘的身世說起。

一、家逢巨變,将軍三跪

1906年,許世友出生于大别山地區的河南新縣許家窪。祖母看見這個小孫子心裡滿是歡喜,為了求得兒孫滿堂,給他取了乳名“又得”。在當時的舊中國,為了養活一家老小,

父親不得不辛苦勞作。

但即便如此,日子還是過得很清貧。

許世友十三歲那年,勞作一生的父親因痨病離開了人世。臨終前,父親對母親說:“為了家裡十幾口人能活命,把幺妹送給别人吧,也能換來幾個錢,救全家人的命……”

父親又把孩子們叫到床前,說:“你們一定要記住,你們的娘為了把你們養大,吃了不少苦,

長大後一定要好好孝敬她

。”父親的話深深地烙在了許世友年幼的心裡。

1959年許世友返鄉,母親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撲通”下跪大喊娘

幾天後,剛從田裡勞作歸來的許世友,看到兩個人販子拿着幾個大洋來到家中,要把幺妹領走,他一把拉過妹妹,“撲通”跪倒在母親面前,眼裡含着淚水說:“娘,我們不能把幺妹送人啊,這是把她往火坑裡推啊!如果我們姐弟八人非要賣掉一個,那就把我賣了吧!”

許世友的話像一把匕首,深深刺痛了母親的心

,母親一把将跪在地上的許世友拉起來,傷心地說道:“孩子,娘向你保證,我們全家就是餓死,也不會把幺妹送人,要死我們全家人也要死一塊兒!”

就這樣,母親獨自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為了養活八個兒女,她不得不更加辛苦地勞動。而小小年紀的許世友為了幫母親分擔壓力,

經常搶着幹活

一次,許世友出門挖野菜,因為附近的山上野菜已經被饑餓的村民都采光了,他不得不去到更遠的地方。回來時,天已經黑了,走到村口,許世友看見母親正在寒風中等他。

看着面容憔悴的母親,許世友一陣心酸,他跪在地上哭着對母親說:“娘,不管我這輩子有沒有出息,一定會孝敬您的!”

許世友從小入嵩山少林寺習武,不僅學會了十八般武藝,還練就了飛檐走壁之術,

在當地小有名氣。平日裡,功夫了得的他愛打抱不平,這就不免惹出事端。

1959年許世友返鄉,母親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撲通”下跪大喊娘

16歲那年,當地惡霸李靜軒的兒子,仗着家裡有權有勢欺負許世友的大哥,幾個人把他哥按在地上打。氣不過的許世友揮拳就打,将狗腿子趕跑了。但是李靜軒的兒子卻仍然不依不饒,許世友上前就是兩拳。李家公子不堪一擊,摔倒在地,頭正好磕在了石頭上,頓時鮮血橫流。

李靜軒報了官,要捉拿許世友,闖了大禍的許世友隻好連夜逃走。

1959年許世友返鄉,母親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撲通”下跪大喊娘

後來,許世友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在軍隊裡,許世友屢立戰功,

上司了著名的黃麻起義,還

組建了大别山地區的第一支革命武裝。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星星之火,在大别山地區黃麻一帶點燃。黃安縣城被攻克,插上了鮮豔的革命紅旗。革命的烈火逐漸呈燎原之勢,熊熊燃燒在鄂豫皖地區。

這把烈火令國民黨軍閥很是頭疼,并對“赤匪頭目”許世友恨之入骨。于是,許世友成了國民黨“清鄉團”的主要抓捕對象。“清鄉團”頭目李靜軒叫嚣:“

如果抓不住許世友,那就把他母親抓來問話!

許母深知自己的兩個兒子都參加了革命,“清鄉團”肯定不會放過她。為了躲避“清鄉團”的迫害、保全性命,母親帶着全家人躲到了深山裡。幾天之後,母親下山打探消息,被“清鄉團”識破,不幸被抓。

為了逼許世友母親說出兒子的下落,匪首動用刑罰,用皮鞭進行毒打,但是

她始終緊咬牙關,不肯透露半句

1959年許世友返鄉,母親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撲通”下跪大喊娘

得知母親被抓,許世友怒火中燒。他給李靜軒寫了一封信,落款為“炮隊隊長許世友”。李靜軒十分害怕,因為他深知許世友的脾氣,便悄悄把許母放了。

聽說母親被釋放,許世友心裡還是挂念着母親,便連夜趕回家中探望。見到母親

遍體鱗傷

,許世友十分心疼地撲到母親懷裡,痛哭着說道:“娘,是兒子不孝,連累了你,讓你跟着受苦。”

而母親則很平靜:“兒子,娘知道你幹的是好事,是為了解救窮人,我不攔着你。”一夜的短暫相聚之後,許世友便匆匆回到了部隊。繼續為革命效力。

一次,部隊取得了一場大勝,在許家窪附近整編,上司王樹聲讓許世友回家看看妻子和母親,還有剛出生不久的兒子。離家幾個月的許世友滿心歡喜地回到家中,剛進家門他就愣住了:家裡的房子被燒光了,

家裡人在殘垣斷壁間搭了兩座茅草屋

。許世友上前抓住母親的手,眼裡滿是淚水,“娘,我讓你們受苦了!”但是,母親并沒有表現出任何苦楚,隻是輕輕地擦去許世友臉上的淚水。

1959年許世友返鄉,母親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撲通”下跪大喊娘

1932年的一天夜裡,部隊在許世友的老家許家窪附近安營紮寨,許世友得以有機會回家探親。

次日拂曉,許世友來到母親床前,輕聲說:“娘,我該走了,您不用起來了。”母親披上衣服下床,把放在桌上的一小兜雞蛋塞到他手裡:“又得,娘昨晚上你睡着之後煮了幾個雞蛋,你帶上路上吃。”

而許世友沒有伸手接:“娘,我現在年輕力壯的,身體好得很,用不上吃雞蛋,您還是留着補補身子吧!”

母親沒有說話,将雞蛋塞到了兒子懷裡。

許世友再也忍不住了,哭着說:“娘,是兒子不孝,讓你受了這麼多苦。我讀過幾年書,深知孝敬父母之道,但是……”說到這,許世友難過地低下了頭。

1959年許世友返鄉,母親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撲通”下跪大喊娘

“兒子,為娘不怪你,娘雖沒有讀過書,但是娘知道,自古忠孝難兩全,娘希望你去盡忠。因為盡孝隻能為娘一個人,但是盡忠能救普天下所有苦難的人。等打跑了壞人,你再回來孝敬我。”

正要邁出大門時,許世友突然轉身,哭着說道:“娘,兒子這一去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請受兒一拜吧!”

邊說邊跪在地上,“

我許世友活着不能好好伺候我娘,死後也要埋在您身邊,日夜陪伴您。

”說完,他起身擦去母親的眼淚,毅然轉身離開了家。

1959年許世友返鄉,母親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撲通”下跪大喊娘

許世友離開家後,一走便是幾年。随着

革命隊伍逐漸壯大

,鄂豫皖邊區的革命活動愈加活躍,這讓國民黨反動派十分痛恨,多次派人前去抄許世友的家。

許母見家中已沒辦法再待下去,便帶着兩個女兒離開了家鄉,躲到了外地,以乞讨度日。

二、思母心切,母子情深

革命的年代裡,母子二人見面的次數寥寥無幾。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時任山東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為了能更好地照顧年事已高的母親,

讓她享享福

,便派兒子許光将她接到部隊。

1959年許世友返鄉,母親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撲通”下跪大喊娘

那天,一向公事繁忙的許世友早早處理完所有政事,在辦公室裡坐立不安,焦急地等待着母親的到來。

而當母親出現在面前時,許世友愣住了——母親

頭發都快掉完了,腰也直不起來,走路顫顫巍巍的。

“娘……”許世友喊着撲了上去,緊緊地握住母親那幹瘦的手,當着所有人地面撲通跪倒在地。

此時,老母親老淚縱橫,将兒子扶起來:“孩子,你現在是将軍,怎麼能當着這麼多部下的面,給我一個老太婆下跪呢!”許世友早已泣不成聲:“不管我當了多大的官,都是娘的兒子,這些年讓您受了這麼多苦,我虧欠您的實在太多了,就讓我多跪一會吧,這樣還心裡還能好受些。”

這一席話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大家都熱淚盈眶轉過身去。

濟南的冬天異常還冷,這讓許母很不習慣。許世友就親自端來燒着炭火的火盆,并且不讓警衛員給自己代勞,他還每天早晚給母親端來洗臉水、洗腳水。

1959年許世友返鄉,母親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撲通”下跪大喊娘

誰知母親才住了幾天,就想要離開濟南,回河南老家去。她說:“我在這裡住着不習慣,也看不慣。”

許世友有些驚訝:“娘,有啥事讓您看着不順心了?”

“戰士們進門就喊報告,還得敬禮,

規矩太多了

。”

許世友連忙解釋道:“部隊有部隊的規定。”

但是母親還是無法适應。

同時,許母也受不了軍營裡每天荷槍實彈的緊張氣氛,沒過多久就覺得渾身不自在。許世友和妻子田普幾番勸說仍拗不過老人家,隻好将她送回老家。

1958年冬,此時的許世友已經調南京軍區擔任司令員。一次,利用勘察後方戰場的機會,他在秘書等人的陪同下,傳回老家探望此時已78歲高齡的母親。

這是許世友解放後第一次回老家,也是

母子二人生前最後一次見面

。那天,天氣雖很好,但是氣溫卻很低,他們一行人從南京出發,乘吉普車朝河南駛去。

一路上,途徑曾經戰鬥過的地方,許世友格外高興,過去的一切依然曆曆在目。他

指着眼前的山和河,跟周圍人講述當年在此戰鬥的情景,如數家珍。

當車行進至離家不遠的福田河鎮時,許世友激動地對秘書說:“離家不遠了,老人家還不知道我要回來看她呢!”

1959年許世友返鄉,母親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撲通”下跪大喊娘

“也不知道這會兒我娘在忙乎啥呢?”許世友不準驚動地方政府,是以車徑直開向了位于鎮西北方向的許家。

下午,一行人到達許家窪,許世友朝着山坡下的幾間低矮的瓦房走去。進了家門,許世友看見母親身穿藍布大褂,雖清瘦了不少,但是看起來很精神,她正忙着喂豬食呢!

許世友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了,又怕驚吓到母親,于是輕輕喊了一聲“娘,我回來看你了!”

許母聽見有人說話,忙放下手中的活兒,打量着許久未見的許世友:“真是我家又得……”話沒說完就哽住了。許世友趕忙上前伸手攙扶着母親,此時他就像個孩子一樣。

許母趕忙招呼大家坐下,說:“我去給你們燒點茶水。”許世友想讓母親好好休息一下,但又拗不過她,于是母子二人就一起去忙活了。

1959年許世友返鄉,母親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撲通”下跪大喊娘

許世友仔細打量着許久未見的家。平日裡,老人生活簡樸,屋裡除了一張飯桌,幾張凳子和一個放衣服的櫃子外,就剩下一張床了,還挂着滿是更新檔的舊蚊帳,并沒有什麼值錢的家當。

鄉親們聽到當了“大官”的許世友回村裡了,都前來看望。見鄉親們如此熱情,許世友讓秘書去附近買了一頭豬,宰了後做了幾個菜招待鄉親們。

在家呆了兩個晚上,許世友幾乎沒離開過屋子。

他想多陪陪母親,每晚,屋裡的燈都要亮到深夜。在家的這兩天,許世友幾次提出要帶母親到城市生活。但母親總是說:“在家挺好的,城裡的日子太清閑了,我住得不習慣。”

1959年許世友返鄉,母親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撲通”下跪大喊娘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公務繁忙的許世友要離開家鄉了。臨行前,許世友緊緊地握着母親幹瘦的手,久久說不出話來。最後,隻跟母親說了句:“娘,我還會回來看你的……”

而他想不到的是,這匆匆一别竟是永别。

三、長子回鄉代父行孝

許世友很想将母親接到身邊盡孝,但是無法适應城市生活的她每次都拒絕了,不能盡孝便成了許世友的一塊心病。

這時候,許世友想到了兒子許光。在許光幼兒時期,許世友就離家随部隊轉戰各處,養育兒子的重任就落在了母親的肩上。

年幼的許光不得不随祖母四處乞讨流浪,這也使得他和祖母的關系特别好。

回到許世友身邊之後,許世友将許光送到了大連海軍學校。經過國家十幾年的培養,許光已經蛻變為一名優秀的海軍軍官。

1959年許世友返鄉,母親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撲通”下跪大喊娘

此時的許光前途無量,如果能夠繼續待在部隊,那許光必定會有美好的前程。

可就在這時,許世友把許光叫來:“我此生确實忠孝難兩全,你就回老家替我照顧你祖母吧。”

許光深知父親的心思和為難,于是痛快地答應了父親的要求

,立即辦理轉業回到老家河南新縣。臨行前,許世友激動地握着兒子的手說:“大安,你真是我的好兒子!”

1959年許世友返鄉,母親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撲通”下跪大喊娘

自此,許光放棄了自己美好的前程,

回到家鄉,将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家鄉,

也為許世友解決了後顧之憂,讓其能更好地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

四、将軍已逝忠孝長傳

1965年的一天,許世友正在海防前線視察,突然接到了家裡的電報,說他母親病重。但是此時的他有重要的公務在身,隻能發電報告訴兒子許光,讓其帶祖母去南京醫院治療,自己忙完工作就趕回去。

但是,沒等許世友趕回南京,母親已經走了。當得知母親在臨終前仍然不停地喊着自己的乳名時,

年過花甲的許世友潸然淚下,跪倒在母親的遺像前。

1959年許世友返鄉,母親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撲通”下跪大喊娘

許世友曾經跟母親說過,死後要跟她葬在一起,一直陪在母親身邊,以彌補自己以前因忙于工作而沒有盡夠的孝。是以許世友一直堅持死後要土葬。

1979年的一天,許世友給身在新縣的兒子寫了一份信:“用我給你寄去的50塊錢,給我買一口棺材,以兌現我對你奶奶許下的承諾——

活着報效國家,死後守着父母

1985年新年剛過,許世友的身體就每況愈下。他再次跟中央提出土葬的申請,最終,鄧小平同志訓示:

隻此一次,下不為例

。這也算了了許世友最後的遺願——葬在母親身邊,死後盡孝。

1959年許世友返鄉,母親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撲通”下跪大喊娘

自古忠孝難兩全,但是許世友将軍卻做到了生前效忠國家,死後盡孝父母。這份鐵骨柔情,值得後人敬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