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作家魏巍從北韓戰場歸來,他将自己在戰場上的一些所見所聞寫成了
《誰是最可愛的人》
這篇報告文學,并在《人民日報》上刊登,不久後
這篇文章還入選進了中國小國文課本,鼓舞了我們數代中國青少年,影響極大。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
就在這篇課文風靡全國的時候,
黑龍江省巴彥縣的一個孩子在學習這篇課文,看到課文裡面的英雄時,卻若有所思的将課文裡一個叫做李玉安的烈士與自己的鄰居李大爺聯系起來了。

他會這樣想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李大爺的全名可就叫李玉安,而且他還的确是一個抗美援朝老兵,為國家打過仗,負過傷。
是以當時孩子有些狐疑地跑過去問他:
“李大爺,《誰是最可愛的人》課文裡的李玉安是你嗎?”
誰知孩子剛說完,李玉安(李大爺)就連忙搖搖頭說:
“那隻是重名重姓而已。
”
雖然口頭上沒承認,但李玉安此時也有些懷疑課本上這個人是自己。于是在後來,他讓女兒給自己專門念了一下這篇課文,竟然發現裡面事迹真的與自己相符,書上所寫的李玉安絕對是自己。
但是當女兒看到他吃驚的樣子,也帶着疑問問他:
“書上的李玉安是不是你?”
他卻依舊說:
“重名重姓的多着呢,打聽打聽再說吧!”
從上面這兩番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李玉安明明還活着,那他為何會被評為烈士并且入選國文課本呢?還有他居然活着,那為何又要隐藏自己身份呢?要想知道這裡面的故事,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1924年,李玉安出生于河南台前一個農民家庭。
貧寒的家境雖沒能讓他吃過一頓飽飯,但卻培養出了他那從小吃苦耐勞,忠厚本分的性格,而這也是他為何能在無依無靠的情況下,敢在16歲那年随着“大流”前去東北做苦工的原因之一。
1946年,此時已經進入了國共内戰時期,而22歲的李玉安就是在這個時候光榮地投身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當中,并在隔年被準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在加入軍隊之後,他先後參加過四平會戰、遼西會戰、平津戰役、渡江戰役等多次重點攻堅戰役,并在這些從北到南的大跨度重大作戰中先後榮立過十次戰功,其中還包含了兩次一等功。
1950年10月,還沒從國内戰争中緩過神來的李玉安,又随同大部隊跨過鴨綠江加入偉大的抗美援朝戰争當中,入朝之後的李玉安被安排在第38軍112師335團1營3連,并在其中擔任三連副班長一職。
在第二戰役中,李玉安所在的3連作為第38軍的先頭部隊,于11月30日接到“切斷軍隅裡美軍二師第九團逃亡”的阻擊任務。
當天拂曉,急行軍的3連硬是靠着雙腿跑過輪子,先敵人一步趕到預定阻擊地,而此時的美軍二師第九團也剛好撤退到了這裡。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阻擊,3連當機立斷搶先一步占領了該地區的唯一的制高點松骨峰某無名高地。
随後3連戰士們在未修建防禦工事的前提下,僅依托地勢與敵人進行作戰。
其實當時我軍雖說占了地理優勢,但由于沒有工事,是以面對美軍的重武器依然吃不到多少便宜,是以3連戰士任務是極其繁重的,更别說他們還隻有百來人。
但如果想要等待主力過來形成合力圍剿全部美軍,就必須把這部分敵人“釘死”在這個地方,是以3連戰士已經下定決心,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都要将他們限制在這裡。
而美軍當然也知道突圍的重要性,為了抓緊時間肅清這幫擋在自己退路上的“釘子”,美軍幾乎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他們當時出動了敵機32架,坦克18輛,24門105榴彈炮對3連陣地進行不間斷的狂轟濫炸。
但就是在如此極其不利的環境下,3連戰士們先後打退了敵人五次瘋狂的進攻,還在子彈都打光了的情況下與敵人拼起刺刀,打起了肉搏戰。
當時的戰鬥有多激烈呢?有的戰士身上被炮火點燃,卻依舊利用周邊炮彈坑修建臨時工事;有的戰士赤手空拳掐住敵人的脖子,撕咬敵人的耳朵,拼盡全力也要将敵人遏制住;還有的戰士更是拿起手榴彈,
拉開彈弦沖入敵群,
哪怕自己犧牲,也要與敵人同歸于盡。
而李玉安便是這其中的一員,他當時作為代理排長戰至到了最後——在子彈和手榴彈全部打光後,他彎腰拾起一支沒子彈的步槍,與已經跑到跟前的美國大兵展開了白刃戰。
不過在沖進人群中與敵人摔跤、扭打之時,李玉安不幸被子彈打中了右胸,子彈巨大的慣性穿過他的肺葉把他的兩根肋骨給打斷了,受到如此重創的李玉安随即昏倒在了血泊當中......
正是憑借着這股韌勁,
3連成功完成阻擊戰任務,殲滅敵人600餘人,敵我損失之比為6∶1。3連的浴血奮戰為大部隊趕來争取了時間,是以他們被志願軍上司機關授予集體特等功,還獲得了“英雄部隊”的稱号。
隻是這場戰鬥雖然獲得了勝利,但李玉安卻在這場惡戰後沒能歸隊,之後在沒找到他蹤迹的前提下,他被部隊判定為“犧牲”,是以就這樣李玉安被後來的魏巍給記錄下來,成為了《誰是最可愛的人》課文中犧牲的烈士之一。
那他居然沒死,當時在戰争後到底去了哪呢?原來李玉安當時在昏死在戰場後,幸運地遇見了一個北韓人民軍司号員,這個司号員在發現他還有氣息後,立即把他背到了一間廢棄的空房裡歇息。
後來334團的友軍同志路過這裡的時候發現了他,迅速用擔架把他送到了一個師部衛生所接受緊急治療,而在醫生給他做完緊急開胸手術後,他才保住了一條性命。
隻是當時他的傷勢太過于嚴重,而衛生所的裝置條件都太過于簡陋了,要想痊愈還得去更好的醫院,是以在1950年他被運送回國接受治療。
在回到國内後,他先是在黑龍江一面坡兵站治療,之後又轉入中南軍區陸軍醫院。在轉移到大醫院後,他曆經了八次手術,并在經過近兩年的修養後才恢複過來。
但是由于地方并不知道他的功績與身份,是以在1952年地方組織隻是按照普通複員殘疾軍人的待遇,給他安排到黑龍江省
巴彥縣興隆鎮
糧庫做了一名普通勞工。
李玉安在糧庫工作的時候,當過警衛員、監裝員、加工員、保管員和地秤組檢斤工,幾乎糧庫當中所有的崗位都做了個遍,一直等到1980年才退休(之後在家中從事農業活動)。
而在這期間,他和在部隊一樣,一直任勞任怨地工作着,不僅曾先後16次被評為糧庫的先進工作者,還多次獲得過糧庫優秀黨員、勞動模範等榮譽。
是以即便不憑借自己在北韓戰場上的功績,僅靠他在糧庫所獲得的那些榮譽,他一樣可以有很多升遷機會,但他卻從不來不争。
——比如他曾經有好幾次漲工資的機會,他都放棄了,是以到了他退休的時候,他的月工資也隻有五十多塊;又比如他結婚時分得的低矮草泥房他一住就是幾十年,曾經糧庫想給他二次分房,但他拒絕了,并将其讓給沒房子住的新勞工。
一直以來“待遇不張口,好事不伸手”便是李玉安在糧庫工作時所遵守基本原則,他依舊還是當初那個抗美援朝戰士,始終能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而個人認為除了他堅持的工作原則令人欽佩外,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那種不慕名利的精神。
從文章開頭我們便可以看到,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課文在全國範圍内傳播之時,李玉安其實就已經知道文章裡面說的是自己,但他卻沒有絲毫的驕躁,而是一直隐功埋名,即便自己的女兒問起也隻是簡單敷衍過去。
而且他當時這一“隐”便是長達40年,直到1990年2月的一天才“暴露”。
那天,駐紮在保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八軍崗哨前來了兩個人,一位是農民模樣打扮,長着滿腮白胡茬的老人李玉安,另一個雖然同樣也是農民裝扮,但卻是一個長得很年輕的小夥子,這個則是他的外甥。
李玉安當時上來便告知衛兵:“我是第三十八軍的老兵,我有事想要找一下你們上司。”一邊說着,還一邊遞上了自己的證件,而衛兵接過證件後則立即向上面報告了情況,很快他們兩人就被接到了政治部接待室裡。
秘書處的謝幹事出現在接待室後,李玉安上前一把緊緊握住秘書處謝幹事的手,情緒略顯激動地說到:
“我可見到你們了!”
而謝幹事則是十分驚詫地問道:
“你是?”
李玉安頓時感覺自己的行為太過于莽撞了,于是一邊從身上往外掏東西一邊說:
“我叫李玉安,是原112師335團1營3連的戰士!”
說罷,他把自己的殘疾證,還有印有《誰是最可愛的人》課文的課本給謝幹事遞過去,謝幹事在看到“李玉安”三個字先是愣了一下,過了很久才反映過來,然後激動的有些語無倫次地說道
:“就是在松骨峰戰鬥中已經犧牲的烈士李玉安嗎?”
在得到老人肯定回複後,謝幹事驚呆了,半天都沒能說出話,因為他實在無法想象眼前這個老者會是犧牲40年的戰鬥老英雄。但他很清楚從老人提供的證據來看其所言非虛,是以他立馬把這一重大情況上報給了部隊首長。
當時軍史辦公室的李淼生主任得到消息後,第一時間跑來親自接待了李玉安。
李淼生主任是第二次戰役的參加者,也在李玉安所在的團工作過,對當時那場“松骨峰惡戰”極其熟悉,而他在看了李玉安的傷口,還有他所提供的戰鬥時的具體情況後,也确認了眼前這位老人的身份,即:
曾經被“昭告”犧牲,并召開了追悼會的第38軍112師335團1營3連副班長李玉安。
看到曾經的英雄如今還在人世,李淼生主任很是激動,在閑聊之餘他詢問李玉安還有什麼困難和要求的時候,李玉安則對他說:
“我兒子廣中從小熱愛部隊,一心想當兵保國,國中畢業後連續三年報名應征都因名額有限,沒能當成。”
從李玉安的話中我們不難看出,李玉安想送兒子到部隊上繼續為國效力,這個求助也是李玉安此行的主要目的。而在說完之後,他還滿懷歉意地說:
“要是有别的辦法,就不給部隊添加麻煩了!”
當時對于李玉安這麼多年以來唯一的一個要求,部隊上司在與地方政府溝通協商後,最終準許了他的兒子作為特殊情況入伍,而且李主任還給地方政府寫了一封信,即:
李玉安同志是我們部隊的戰鬥英雄,希望在生活上給予相應的照顧。
但是誰能想到,由于某些原因,李玉安兒子的入伍手續一直沒有辦下來,于是李玉安又在4月份重新回到老部隊,詢問入伍相關手續的進度。而恰巧這個時候,李玉安原來所在的部隊在開慶功會,軍史辦李淼生主任見他來了,便陪同李玉安回團裡參加了這次慶功會。
在會上,團部上司親自拉着李玉安的手把他介紹給了軍、師等50多位新、老上司,并在會上給大家介紹說:
“他是我們部隊的老英雄,是在松骨峰戰鬥中活下來的‘活烈士’李玉安同志!”
頃刻之間,現場掌聲雷動,這個隐姓埋名40年的英雄終于再次走到了公衆的眼前。
而當老作家魏巍在得知被自己寫“死”的烈士還活着的消息後,兩人曾在4月21日于北京見上了一面,當魏巍看着曾經的“烈士”就這樣活生生的站在自己面前之時,他反而為自己的“筆誤”欣喜若狂。
在贈送給李玉安的散文集扉頁上,他寫了這麼一段話,即:李玉安同志,你是松骨峰戰鬥光榮的參加者,過去我以為你成為了烈士,今天才知道你負傷被救起了。這次我能見你非常高興。你是最可愛的人。祝你健康長壽,永遠保持光榮,繼續為人民做貢獻。
後來在兩人分别時,魏巍還給了李玉安一封“關照信”,隻是李玉安卻一直把信揣兜裡,從未上交到縣委那去,因為在他看來自身隻是一名普通的戰士,沒有文化,也不想當官,況且兒子已經在政府的幫助下獲得了一些好處,自己不能再給國家添亂了。
曾經有人問他為何選擇這樣做,他則頗有些感觸的對那些人說:“若是活着的人還去向黨向人民伸手,日後還有臉去見那些犧牲的戰友麼?”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李玉安老英雄當初從軍多年所保留下來的生死觀與榮辱觀。
而在魏巍見過李玉安,并且他多年以來隐姓埋名的故事都被曝光出來後,當時的《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等各大紙媒都紛紛報道了有關于李玉安的英雄事迹,他們稱贊李玉安是“真正的英雄”,是“一面旗幟”,一時之間他成為了全國人民所學習的楷模。
同年10月25日,李玉安作為“中國人民友好代表團”特邀成員出訪北韓,參加了由北韓舉辦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40周年的紀念大會,在大會上李玉安受到了北韓主席金日成的親自接見,之後還被授予了“一級國旗勳章”,而這也算是他遲來的榮譽了。
1994年10月,作為全國英模,李玉安還參加了建國45周年國慶觀禮,
當時在被問起自己晚年還有什麼未完成的心願之時,他曾說自己心中還裝着兩件事:一件是回
河南
老家為已故雙親掃墓盡孝心;另一件事則是湊點錢,為家鄉修條路,盡點做黨員的責任。
至于自己,他卻一直隻字未提。
1997年,李玉安因病逝世,享年74歲。在他逝世之時有數以千計的群眾從四面八方趕來為他送行,而在看到他所留下的三個遺言之時,大家無一不痛哭流淚。
因為在他遺言中寫道:“鎮上三條路沒有修完,大家一定要齊心協力完成;榮譽屬于戰友,軍功章與證書交給組織;還有我死後一定要給魏巍這些老戰友打個招呼。”
其實他所留下的這些話并不華麗,十分的簡樸,但就是如此樸實的言語卻觸動了無數國人,因為在這些話中将他“赫赫戰功不圖名,默默奉獻不為利”的品質給展現的淋漓盡緻了。
在他生前,曾有無數熟人在得知李玉安的情況後,問過他:“你為何當初一直不承認自己就是《誰是最可愛的人》中那個“犧牲”的李玉安烈士呢?”
而李玉安則經常笑着回答說:“我張不開那個嘴啊,我怕别人會說我吃老本,躺功勞簿上。再說成績不都寫出來了嗎?還寫在了課文裡,這就證明組織和人民沒忘咱啊,我覺得這就很夠意思了!”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李玉安身上的某些閃光點,或許正是因為他有對黨的這股“忠勁”,還有在功名利祿面前的“傻勁”,才讓他能夠得到黨與人民的尊重與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