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保靖:堅守一爐火 傳承老手藝

紅網時刻湘西1月5日訊(保靖融媒記者 劉番)清晨第一縷陽光透過房頂的兩塊玻璃撒進昏暗的工作間。黃德淨、黃勳兩兄弟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燒紅的爐火映襯着黃勳的臉,一旁的黃德淨認真地扯着風箱,兄弟兩正合作打制一把顧客訂好的刀具。伴着當當的打擊聲,在飛濺的火花中,一把菜刀漸漸顯現雛形。

保靖:堅守一爐火 傳承老手藝

尋迹 古老花火

打鐵是一種原始的鍛造工藝,在上世紀80年代做鐵匠也成為安身立命的好門路。但如今,随着機械化的發展,這個具有多個朝代文明象征的傳統技藝已然沒落。但在保靖縣長潭河鄉花橋村接福組的一棟民居内,依然存在着這樣“原汁原味”的打鐵鋪——黃記打鐵鋪。

花橋村黃家鐵匠傳統技藝于清雍正年間(1720年代)起源地懷化市麻陽縣九曲灣,後人輾轉遷入保靖縣水田河鎮豐宏村毛場坪、長潭河鄉花橋村接福組,迄今傳承11代。

“我們黃家世代都是鐵匠,代代相傳,到他們兄弟兩這輩已經是第十一代。我從我父親手上接下鐵匠鋪時,打鐵還是個熱門行當,當時每個鄉鎮都有好幾個鐵匠,甚至于一條街上就有幾家打鐵鋪。那時我們家族的兄弟們把鋪子開遍了附近的縣市。”說起當年家族盛況,黃長青老人眼裡仿佛有一爐火正熊熊燃燒。

保靖:堅守一爐火 傳承老手藝

黃記鐵匠鋪的産品涵蓋犁耙鏟鍬等農業生産用具,篾刀等民間匠人工具,砍菜刀等家庭生活用品,三梁炮等民俗文化工具,刀劍長矛等舊時兵器等五大門類。傳承黃家世代近300年探索累積的獨特傳統工藝,其打造的各式農具、生活用具經久耐用,一直受周邊鄉村和縣城住戶歡迎。清末民初,在呂洞山苗區民間曾廣泛流傳,要買好刀子要上“卡漏”(“保靖鐵匠傳統打造技藝”原住址“豐宏”的苗語),當人們展示自己本領或警告他人總是比喻說,“試試黃鐵匠鋼火厲害”。

保靖:堅守一爐火 傳承老手藝

新中國成立初期,“黃家鐵匠傳統技藝”第九代傳人黃金河受保靖縣政府統一調派,将其納入傳統工匠管理,享受政府職工待遇,幾十年專職生産各式生活用具數萬件。

探技 千錘百煉

一件好的鐵器,從原材料到成品,必須經曆選材、生火、下料、抽條、破口、煮火、淬火、抛光等九個步驟,制作過程中再曆經千百次的反複錘煉,汗水與火光交融中而成。要做出一件合格品,每一步都馬虎不得,每一步都需要精确到度。燒制時需要注意溫度,看火焰顔色把握軟硬度,捶打時需要注意角度,看平整程度把握厚薄度。

保靖:堅守一爐火 傳承老手藝

現如今,整個長潭河鄉隻剩他一家打鐵鋪。

民間俗語,“人生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打鐵匠人日夜在煉爐旁忍受炎熱,居三苦之首。在火花碰撞間,黃德淨、黃勳兩兄弟,從父親黃長清手中接下手藝,至今已經20多年。

“黃師傅,到屋沒?我來買東西了。”中午,兩兄弟吃着午飯,卻聽到院外有人喊着買東西。來人是哪洞村的木匠梁時軍,他做了30年的木匠,一直用黃家打造的木工工具。“鋼火好,做出的物什品質好,除了我木工活工具外還有其他的菜刀、柴刀、鐮刀,都到他屋買,幾十年的老顧客了,今天買的挫子估計又可以用幾年了。”買到自己心儀的挫子,梁時軍趕忙回去繼續自己的活計。

傳承堅守初心

黃氏父子、師徒間的傳承,不僅是打鐵技藝、學識的傳遞,也是為人、品德的授受。

從小的耳濡目染,讓黃德清、黃勳二人高中畢業後選擇回家跟随父親黃長清學習打鐵,傳承祖業。“說實話打鐵,苦還是苦,但是這技術也讓我有一技之長可以安身立命,我熱愛我的事業也不覺得苦了。而且子承父業,從我爹手上接過傳承的接力棒,繼續傳承老祖宗手藝,更加不覺得苦了。”黃勳感慨道。

“我父親一直都告誡我們。給任何人做工具,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盡自己最大的本事,把産品做到最好,要對每一個購買的顧客負責。當那些顧客用了之後,再碰到我之後說很滿意,用起來很舒服,那個時候,我就感覺到是最幸福的,自己感覺到很成功。”黃德清笑着說。

保靖:堅守一爐火 傳承老手藝

如今,父親黃長清年事已高,家裡僅剩黃德淨、黃勳兩兄弟打制鐵器,卻仍然保留了手工煉制的技藝。現每年打造各式産品數千件。并憑借高超品質在臨近縣市聲名大噪,顧客大多慕名上門求購,或電話定制。不僅如此回頭客還帶來更多客戶,産品遠銷雲貴諸省及粵閩沿海,最遠到達非洲。

不忘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一爐火,傳承老手藝。希望這個行業能夠繼續延續下去,12代,13代,14代……把這一份古老的技藝代代相傳下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