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手機成為了我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無論何時何地,隻要有無聊的時候便點開手機看着那一條條短小而又爆炸性的文字,讓他們充斥我們的短暫休息時間。
接受碎片化資訊已經成為了我們每天必不可缺少的,無法擺脫的一個部分,即使我們知道碎片化的閱讀,這樣資訊接收方式是對我們不好的(諷刺的是我就是從碎片化的閱讀中知道這樣的資訊的)是以,現在,在一個碎片化的時代,我們無法舍棄的話,如何擁抱這個時代擁抱碎片化才是重中之重。
碎片化,即零碎的,短時間内得到的非傳統意義而言大段的文字,整片的獲得完整資訊。這就存在許多問題,比如:
接受資訊不全面,片面化。我們很容易被言論而進行被導向性思維,例如最近的孕婦從醫院直接跳樓自殺,我一開始看到資訊倒向醫院無辜,孕婦家人為負面角色,到後來再看到實地采訪孕婦家人,孕婦家人說他們才是辜負的,明明是醫院的無良。
接受資訊太表面,不深入。因為是在有限的短時間内,我們可能隻是掃一個标題,幾行文字,囫囵吞棗般的接受資訊。例如離我們也有些時間距離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還有醫學獎屠呦呦,我們的确了解他們獲得的獎項和獲獎作品但是裡面到底探究了什麼,描寫了一個怎麼樣豐富多彩的世界,一種怎樣的現象我們都無法直接從碎片化的資訊中擷取。
可是,碎片化就那麼“壞處多多”嗎?
就比如前面提到的兩點,的确存在許多問題,但若我們換一種角度來看待,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面對,來用一種擁抱碎片化的态度反而會達到節約時間,利用零星時間去分批分解一件比較艱巨的任務。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研究當時無人能解的問題時,無時無刻不在研究,在車上,吃早飯甚至是如廁時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去花在同一項研究,則會得到巨大的進展。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是海綿裡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我們應該好好利用這些碎片化時間接受碎片化資訊來達到完整體驗的目的。
比如我們在等車坐地鐵這些碎片時間可以用于記幾個單詞或者聽聽書在一些廣播app上,我們可能日積月累下來就可背完一本單詞書或者聽完一整本名著。
如果我們無法改變這個充斥着碎片化資訊的時代,那麼我們就改變我們對碎片化的态度和方式來擁抱碎片化。讓碎片化去成就那個不斷在向完整努力進發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