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 林敬 王振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用好現代評價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幾千年的經驗,說明白、講清楚中醫藥的療效”。新年伊始,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訪院士,問學者,跑臨床,彙聚各方觀點,推出新年特稿,以期為中醫療效傳播困局探新路。
觀點一:把中醫文化傳承好,了解中醫藥療效就會很容易
“中醫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把傳統文化傳承好,了解中醫藥的療效就會很容易”,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陳燕清告訴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比如我們老百姓都知道,生姜是熱性的,如果我們受寒了,打噴嚏或是肚子涼,喝碗生姜水就好了,但這很難用現代科學去解釋,究竟是生姜中的哪種物質讓我們不打噴嚏了,肚子不涼了”。

“現代科學,總是抱着客觀的态度,凡事都要講究分子、原子、質子等作用機制的關系,但我們中醫很多是一些理念性的東西,比如中醫中的陰陽、虛實等問題,很難用科學的方法解釋清楚,或者說,現代科學還無法解釋陰陽、虛實”,陳燕清說,“總書記訓示:中醫發展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精華是什麼,我認為精華也包括傳統文化,了解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醫的邏輯就能夠明白”。
“再舉個例子,比如眼睛幹,西醫可能就會針對眼睛做一些對症治療,而在中醫看來,眼睛幹不光是眼睛的問題,可能是因為過度用眼,耗了肝血,養肝血就可以明目”,陳燕清說,“我經常跟學生作比喻,中醫是和尚,西醫是牧師,目的一樣,都是為了人體健康服務,但是思路和方法完全不同,是完全不同的兩套理論體系,很難互通,隻能做并肩作戰的戰友”。
“提高中醫療效傳播的可信度與科學性,文化傳播确實很重要”,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表示,“我們的文化不是二進制世界的哲學思想,我們是陰陽中合的文化哲學的思維,要讓西方人漸漸地了解我們的中醫文化,要告訴他們,中西方存在不同的話語體系。同時,我們要堅持自己的話語體系,要有文化自信,才能讓他們慢慢接受”。
“當然,也不能完全排斥現代科學,包括循證醫學的方法,中醫也要善于用科學的話語體系,現在醫學認同的話語體系,去說明問題。像針灸研究最近便有論文在國外的權威雜志發表。綜上所述,說明中醫藥的療效,需要從兩個方面,一個是文化,一個是科學”,張其成說。
觀點二:療效是人親身驗證出來的,患者回報是最好的證明
“這次新冠疫情診療中,中醫有效率90%以上,這一資料就很有說服力”,張其成表示,“中醫療效在理論上先說不清沒關系,真有療效就可以了。是以首先是要把療效用科學的方法,比如大資料的方法統計出來,這樣就有說服力了”。
“臨床有效率統計,比循證醫學也更容易開展”,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傳統療法中心主任朱慶軍舉例,“比如一組患者用針刺或者是中藥治療,另一組患者用正常的,或是大家公認的西藥去治療,兩種方法在同樣條件、同等情況下治療一個周期或兩個周期,然後再把有效率、無效率和治愈率各方面資料拿出來比較就可以得出結論,這個結論就可以說明中醫療效的問題,這就是臨床有效率”。
“其實治療有效,就已經能證明中醫臨床療效了。非要把中醫藥按照西藥的方式去研究,恐怕也很難實作,至少短時間内甚至幾十年之内是看不到什麼希望的,因為它的研究切入點是靠各種分子結構去研究。而中醫藥并非是用分子成分去發揮效應,它是在一種非常缜密完善的理論指導下,利用自然物質去治療人體身上的病,它的機制跟西醫治病機制,從根本上就不同。如果要把中藥硬拿去做分析研究,那麼中藥最後可能就會變得不倫不類,甚至滅亡”。
“實際上,國外在找中醫看病時,看中的也是療效,而不是資料分析”,朱慶軍說,“我們到德國、瑞士講學時,他們也并非隻想聽中醫機制的講解,做完簡單的開場白後,馬上就會把病人找來讓你做治療,療效好人家就認可你。國内強調要講清中醫機制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隻說明我們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
觀點三:宣傳好中醫優勢病種,讓純中醫療法在急診科落地
“現階段在中醫藥的宣傳内容方面,應該重點宣傳中醫藥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一大特色和亮點。面對疫情,中醫藥早期介入、全程參與,在各階段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中醫藥的可及性,可早上手,争得治療時機,辨證論治、多靶點幹預的獨特優勢,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重大臨床意義”,“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号獲得者、全國名中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說,“此外,還應重點宣傳中醫治療疾病的優勢領域,如重大疾病、退行性疾病、功能性疾病,還有慢性病等,讓群眾了解到中醫藥在這些病種治療中的特長,用确切療效讓老百姓了解中醫藥的作用,引導其合理就診”。
“的确,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講中醫藥療效機制太深奧了,或者太複雜,他們聽不懂也不見得感興趣,是以我覺得對老百姓來說,用療效說話就可以”,朱慶軍說,“像周圍性面癱、帶狀疱疹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對于此類病的治療西醫目前尚沒有特效藥物,而中醫針灸就能起到較好的療效”。
“各種軟組織損傷、急性痛症、急性闌尾炎等的急診治療中,中醫也有較強的優勢”,朱慶軍說,“以眩暈為例,到急診科後一般先會給患者拍片,如果沒有大問題就吊水,吊水不好也不會再管你了,因為不存在器質性病變,西醫也沒有高招兒。但實際上有經驗的中醫大夫,紮一下針或者開點中藥吃兩三天之内可能就好了”。
“遺憾的是,現在急診科的大夫很少在用中醫方法治療,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怕!同樣一個病人用西醫搶救治好了或治不好,大家都認為理所應當,但用中醫的方法去搶救,出問題了,就要擔責,原因就是醫生沒有按照國際公認的西醫的臨床指南去操作”,朱慶軍說,“國家在保護中醫上應該要有政策傾斜,否則中醫優良的傳統慢慢就被抛棄了”。
“質疑中醫療效的人士中也不乏中醫大夫本身”,朱慶軍說,“因為他們脫離中醫臨床過久了,對中醫的診療方法也很陌生,以至于他自己對中醫也沒有信心了”。
“中醫的優勢是簡、便、驗、廉,即用最少的錢解決更多的問題,但現在的問題是醫院都是自負盈虧,把中醫投到市場經濟中,如果都開廉價的藥,醫院就沒有收入,醫生也沒有相應的工資待遇,是以用中醫診療方法就沒有積極性”,朱慶軍說,“現在,很難說哪個中醫院在用純中醫治療了,那中醫的療效又從何談起呢?”
觀點四:從源頭上杜絕虛假中醫科普,嚴懲中醫“黑”
“目前,很多商家、個人,利用電視、微信、抖音等媒體,打着中醫藥科普宣傳的旗号,不同程度地虛假誇大宣傳産品,或者斷章取義、曲解中醫,誤導大衆的認知,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比如一些科普講座、公衆号文章、短視訊的結尾常常與保健産品的推銷相挂鈎,既給媒體報道造成負面影響,也損害了中醫藥的口碑和形象”,張伯禮說,“其原因歸根到底在于逐利和監管缺位,讓假的中醫科普有了可乘之機。應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從源頭上杜絕虛假中醫科普。比如,在中醫科普的‘制作-審查-釋出’各個環節做到責權分明,建立倒查機制,加大懲處力度。同時建立‘政府-群衆’互動的網絡監測舉報網站,發現不合理、假冒僞劣的中醫藥文化科普資訊要及時向社會公布,共建打假平台”。
“可以選一些觀察員,從社會上招聘兼職或是專職負責,隻要關注到上述資訊,就馬上回報,重罰,才能不給虛假廣告可乘之機”,朱慶軍說。
“中醫藥專業人士也應該義不容辭地加入到中醫藥文化宣傳當中,而不是由藥廠或者一些業餘的中醫愛好者占領中醫藥文化宣傳的前沿陣地,要讓老百姓了解、認識和掌握真正的、正确的中醫藥科普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藥,相信中醫藥,合理地應用中醫藥為自己的健康服務”,陳燕清說,“自媒體時代,專業人士在講中醫科普的時候,也要講究一些方法和技巧,要有趣,用更通俗易懂的表述”。
“除了傳播形式上的創新,傳播内容也要豐富,如果提到中醫藥隻會想到苦藥湯的話,是對中醫藥片面的認識,現在有很多中藥新制劑,便于服用。而中醫的治療手段也很多,在武漢的方艙醫院中,就用了中藥、針灸、穴位按壓等方法,醫護人員還帶領患者練習的太極拳、八段錦等中醫傳統保健方法,綜合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實作了零轉重、零複陽。和國外後遺症比較,發生者也較少、較輕”,張伯禮說。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的重要訓示。守正就是傳承精華,創新就是要把現代先進的技術方法為中醫藥服務,讓古老的中醫藥煥發出新的光彩,更好地服務于中國人民甚至世界人民,這個就是中藥現代化的宗旨”,張伯禮說,“中醫藥學雖然已有數千年的曆史,但是它的理念卻不落後。我們在傳播文化和思想理論的同時,也要把中醫藥技術展現出來。要在創新上下功夫,做到技術之新、方藥之新、評價之新,保持中醫藥的理論與特色,而且手段更科學、方法更先進,效果更好,才會更受群衆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