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華為聯合賽力斯釋出了AITO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首款車型,定名為“問界M5”。這款車型的亮點之一,就是搭載了華為為其量身定制的全新華為HarmonyOS智能座艙,讓汽車能夠與人、手機、智能家居、智能手表等進行無縫連結,真正實作了車聯萬物的便捷,帶來智慧出行的新體驗。

這其實已經不是華為第一次試水新能源汽車行業了。此前,華為還與北汽極狐共同釋出了阿爾法S華為HI版本,一度還傳出了華為要入股北汽極狐的消息,後經證明該消息純屬謠傳。不過消息也不是空穴來風,從華為兩次試水新能源汽車來看,它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還是有着很多想法的。
主業受阻 不得不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尋求突破
我們都知道,自從華為被美國制裁以來,它曾賴以為生的消費終端業務和電信裝置業務都受到了比較大的打擊,為了突破封鎖,華為也是想了很多辦法的,包括推出4G版手機繼續維持消費終端業務,出售榮耀手機斷臂求生,向海外5G營運商盡力推銷電信裝置等,同時,華為也在新業務層面開展了很多探索,包括視訊監控市場和新能源汽車市場等。
近幾年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迅速,今年産銷量有望突破300萬輛,是目前國内少數還在維持高速增長的汽車細分市場。而且,在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時代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車行業擁有着非常巨大的發展前景,是以華為看上了這個市場也是不難了解的。不過,按照華為要麼不做,要做第一的秉性,華為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兩次試水也僅僅隻是在探索階段,未來還要看華為要怎麼去做。
供應商or主機廠 華為面臨的艱難抉擇
從華為此前的動作來看,華為最開始選擇的參與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路線是做供應商,除提供固态雷射雷達等少數高端電子裝置外,華為主要是為合作廠商提供HarmonyOS智能座艙。有一說一,華為的這個智能座艙的水準還是比較高的,處于國内領先的水準。
但是,不可忽視的是,除了北汽極狐、賽力斯等少數邊緣新能源車企和華為達成合作以外,我們沒有看到有任何一家主流乘用車企業和華為達成相關合作。其實不隻是華為,百度、阿裡巴巴、騰訊很早就布局無人駕駛和智能座艙領域,但是,目前他們的推廣步伐依舊是非常緩慢,甚至傳出了百度汽車團隊大裁員的消息。
究其原因,是因為無人駕駛、智能座艙等技術,因為存在大量的軟硬體供應商,像長城、吉利等主流乘用車企業整合起來并不難,在使用者體驗上很難拉出決定性的差距。是以,除少數技術力量較為薄弱的廠家以外,汽車廠家們都傾向于做技術的主導者,而不是全盤沿用供應商提供的方案。
而按照華為的雄心壯志,它是不會接受隻做一個底層供應商的。是以,華為如果想擴大自己的市場佔有率,可選的另一條路線之一就是自己造車。不管是自己入股還是另外建廠,華為如果想深度參與新能源汽車産業,自己造車都是不可或缺的。就好比當年華為從造電信裝置到造手機終端一樣,都是差不多相同的路線。
有人說,華為此時才開始造車,會不會太晚了?華為的同行之一小米,也正在準備自己造車,它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技術積累還比不上華為,人家都沒有怕,華為難道會怕嗎?
華為造車有幾個非常顯著的優勢,第一是華為有着非常好的國民度,通過這些年的發展,華為在老百姓當中的認可度相當高,這是華為造車的根基。第二則是華為有着非常雄厚的電子技術積累,無論是在系統領域還是在晶片領域,華為的技術積累都是國内頂尖,非常便于轉化,它強大的技術隊伍也能夠保證它能夠實作技術轉向。第三,華為還有着非常強大的銷售終端管道,無論是電信裝置銷售還是手機終端,華為的銷售鐵軍力量都非常強悍,業内所共知。
而且,在經過多年發展以後,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供應鍊已經相當成熟,一個新成立的小廠都能夠自己整合出一款新能源汽車。由此我們可以下一個判斷,倘若今年内華為還無法突破美國的制裁,為了擴大營收養活自己,華為遲早會開始自己造車的,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