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少帥》裡看不到的真實郭松齡,與電視劇裡差別很大

《少帥》裡看不到的真實郭松齡,與電視劇裡差別很大

可以說《少帥》中對郭松齡的描寫是頗下工夫的,很多細節和情節也是能和史實對的上的。比如性格上,雖有“大義”、“道德”之名,但郭松齡性格上的狹隘剛愎還是很清晰地表現出來。

而現實中,據東北軍老人們回憶中的郭松齡确實如此。參謀趙毅回憶:“郭氏為人剛愎自用,作風跋扈專斷,不為張作霖所重,獨賴張學良多方向其父講好話,終于使郭得以暢行其意志。”張學良的親信劉鳴九也稱郭松齡給張學良當參謀長時,開始時對張學良“奉命惟謹,十分恭順”,但随着張學良信任的增加,郭松齡日益驕橫,而且劉鳴九也回憶郭松齡待人處事偏激狹隘。

狹隘剛愎的性格使郭松齡在奉軍高層人際關系惡劣,他似乎隻和張學良一個人“好”。這一點在劇中有着清晰的展現,而郭松齡與張學良沖突日漸浮上水面的過程在劇中也處理得十厘清楚。

但有些問題,電視劇限于篇幅和人物的設定,還是沒有展現出來。

郭松齡追随孫中山并深受其影響嗎?

電視劇中強調郭松齡早年追随孫中山,是以接受了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并試圖用這些思想影響少年張學良。

但曆史上,說郭松齡追随孫中山恐不能成立。1905年,郭松齡考入奉天陸軍國小堂,次年進入陸軍速成将弁學堂,畢業後分到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衛隊任哨長(排長)。受到衛隊統領朱慶瀾的賞識,倚為心腹。趙爾巽調任四川總督,朱慶瀾與郭松齡随之入川。辛亥革命後也随朱慶瀾被逐出四川。回到東北後郭松齡追随藍天蔚、吳祿貞等革命被捕險些被殺。清帝退位後,郭松齡入陸軍大學學習。1916年,從陸軍大學畢業的郭松齡南下廣東,這段日子,是他可以被稱為“追随孫中山”的唯一一段時間。

但他南下廣東并非為了追随孫中山。1916年郭松齡的老上級,有知遇之恩的朱慶瀾出任廣東省長,郭松齡南下,正是投奔老上級去了。在朱慶瀾的關照下,郭松齡先後任粵、贛、湘邊防督署參謀、廣東省警衛軍營長等職。而直到1917年7月護法戰争時,孫中山才來到廣東,受到朱慶瀾的支援,在廣州建立護法軍政府。這期間,未見孫中山對郭松齡有何“重用”,僅安排其到韶關講武堂做教官。随着同年段祺瑞将朱慶瀾調離廣東,失去了靠山的郭松齡也離開廣東傳回奉天。

事實上,郭松齡對于孫中山及其國民黨的政治評價并不高。郭松齡的友人齊世英記載,曾親耳聽郭松齡對其的評價“連廣東都搞不好,都統一不了,還談什麼?”

事實上,就如電視劇中所演,郭松齡傾向地方自守,保境安民,反對張作霖武力統一中國的戰争。而在這個問題上,孫中山和廣東國民政府一樣也主張武力統一,自然和郭松齡的立場格格不入。反倒是被孫中山逐走并消滅的陳炯明的聯省自治主張與郭松齡有異曲同工之妙。

郭松齡為什麼反奉

既然追随孫中山并受其感召說不通,那麼郭松齡反奉究竟是為什麼呢?

電視劇中比較客觀地再現了郭松齡在奉軍派系鬥争中的處境,以及對張作霖功高不賞的怨憤,這些都是符合史實的。但他真的如電視劇中所演是擁戴張學良奪權改革東北弊政?

當然不是。反奉後第9天,在郭松齡給張學良的信中,郭就痛痛快快地發洩了對張學良長期的不滿和怒火,他這麼寫到:

“我公(張學良)為人多疑好殺……公明知齡(指郭)與韓(韓麟春)不能相容,而此次出兵,又複使伊(指韓)與齡并列,更委于珍為副軍團長,使齡受其節制。公(張學良)乃诿為主帥(指張作霖)意旨,事前不知,此語誰相信耶?……而齡所保薦部下之不信任,齡所陳述政見之不采納,猶其餘事耳,此應請公檢討者一也……嗣與李景林榆關血戰,我公父子始得保持地位,至于今日。我公父子對李景林及松齡之信用,果何如耶?此應請公檢討者二也。……去年榆關戰役子彈缺乏時,我公複欲支身後去,經婉勸始止。公乃自雲‘不忍舍棄将士’,證以前事,齡實未敢深信。此願我公檢討者三也。”

當面翻臉已經到這個地步,你相信他是要擁戴張學良奪權嗎?

真正的目的,郭松齡自己倒是坦誠地說過。這是在巨流河之戰前,郭軍正勢如破竹之時,面對着來給張學良送信的日本醫生守田(就是如電視劇中所演為郭松齡治病的守田醫生),郭向守田道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此次舉兵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現在再不能中止。我已經42歲,這樣的病軀,也許活不了多久了。如果張上将軍(張作霖)痛改前非而下台的話,請學良君到日本去留學三、四年,在此期間,自己的經綸抱負實作一部分之後,願将位置讓給學良君,自己下野,度過閑雲野鶴的安靜餘生,這不是假意,而是真情。”

郭開出的條件很明确,張作霖下野,張學良出洋,自己在東北施展抱負——把老張家的東北變成老郭家的。至于說三四年後讓位張學良,那就屬于小孩子才信的場面話了。

這點從郭松齡暗中與馮玉祥、李景林簽訂的反奉密約中也能看出,在這封密約中規定了反奉成功後郭松齡得到東北的地盤,李景林得到直隸和熱河的地盤。就是清晰明确赤裸裸的軍閥劃分地盤。

換句話說,郭松齡反奉的目的清晰明确——取張作霖而代之。電視劇上無疑是美化了郭松齡的動機。

郭松齡反奉時一直對日本的威逼利誘嚴詞拒絕嗎?

在電視劇中我們看到,在郭松齡反奉作戰時,日本關東軍不斷派人對郭松齡威逼利誘,而郭松齡始終對日本關東軍的武力要求不假辭色乃至據禮駁斥,塑造了郭松齡愛國将領的高大形象。

那麼曆史上真正的郭松齡是這樣的嗎?

可以明确的說,電視劇中的相關情節都是有所根據的。

但是這不代表電視劇中塑造的郭松齡形象是真實的。因為,還有重要的史實沒有提。

郭松齡在反奉戰争中确實對日本關東軍、滿鐵、日本駐東北領事機構這些日本駐東北地方機構态度強硬,但這種強硬的背後是他早和日本高層勾兌成功。事實上,沒有日本高層的首肯郭松齡也不敢發動反奉戰争。

1925年秋,郭松齡以觀戰武官的身份到日本觀摩日軍秋季大演習。在此期間,郭派出聯系人駒井德三向日本高層傳話說:“決定讓張作霖隐退,以便在東北建立一個獨立政權,并為此籌措了四千萬元的經費。可是,在滿洲有日本的權益,是以得不到日本政府的諒解,就不能着手進行。是以,可否把我向政府有關方面引見一下。”駒井特意反問說:“一旦獨立政權建成,和日本的懸案就能解決嗎?”郭立即回答:“一定要一舉解決問題。”随即,駒井把郭引見給日軍總參謀部第一課長小矶國昭(後來的二戰甲級戰犯)。小矶國昭表示說:“日本陸軍決不幹涉。”郭松齡回國後,駒井認為隻是一個課長的保證不足為憑,于是又到陸相宇垣一成那裡取得了“嚴守中立”的諾言。駒井一經把對宇垣進言的成功資訊通知給郭,郭立即發動了反奉戰争。

正因為有了日本陸相“嚴守中立”的保證,郭松齡在反奉作戰中才敢于對關東軍不假辭色甚至嚴詞厲色。背後是一種有恃無恐的心态:我和你們上層通過氣了,不會讓你們幹涉的,是以少在這礙手礙腳。

這種心态直到關東軍幹涉之後,郭松齡派出殷汝耕前去交涉時,還展現得很明顯。

郭松齡派東北軍外交代表殷汝耕趕赴大連關東軍司令部,對日本方面對郭軍産生的“誤解”予以解釋,并争取關東軍的“諒解”。據記者王子衡報道,殷與關東軍代表做了如下談話:“日方問:關于尊重條約的話,是否意味着完全承認日本一切既得的權益?殷答:如果中國政府準許,郭軍長以後當然沒有問題。日方說:我們認為無論中國政府和人民,對于二十一條,采取什麼态度,而東北政權,有責任,有義務,也有力量實踐這個條約。這一點張作霖已不否認,難道郭軍長還會否認嗎?如果也不否認的話,現在可以做出什麼保證來嗎?殷說:這得請示郭軍長以後才能回答。但是,我個人相信郭軍長取得東北,遲早可能實作日本的希望。”

殷汝耕敢做出這種保證,實際上也是在暗示對方:郭和日方早有默契,隻是你們關東軍不知道罷了。

實際上郭松齡也不是笨蛋,在當時東北日本勢力已經深深滲入的環境下要推翻日本扶植的代理人張作霖,沒有日本的首肯自然不可能成功。

而日本上層對“郭松齡反奉事件”的發生早已預先知曉,并認為這是擴大侵略東北權益,一舉解決多年懸案的一次良機。因為在此之前,日本決策層對張作霖已經很不滿了。

20世紀20年代以後,張作霖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對東北的有效統治,他就不再甘心做一個“東北王”,而是野心勃勃地制定新的目标,那就是從地理上、經濟上、軍事上以東北為基地和跳闆去控制整個中國,力圖以東北為基地和跳闆進行關内擴張,武裝統一,問鼎中央政權,進而與日本的對張政策之間發生根本性沖突。

日本政府1921年5月17日制定了《關于對張作霖态度的檔案》。該檔案強調:“張作霖期望在滿洲維持和確定實際權力,進而向中央政界伸張其權勢,這幾乎不容置疑。最近,張對我文武官員表示,需要武器及其它物質援助,對此人今後之活動,帝國之态度需要最為慎重考慮。大體而言,對張作霖在滿洲整頓充實内政及軍備,在當地确立其牢固勢力,帝國應給予直接或間接的援助,但其為了在中央政界實作野心而要求帝國幫助時,以不采取進一步幫助的态度為适宜之對策。”

日本政府采取這個态度,是因為,張作霖向外争權必然不利于東北的穩定,也就不符合日本的利益要求;再者,張的行為也會招緻美英列強對日本在華權益的打壓。是以,日本希望張作霖安分守己固守東北與張作霖的武力統一中國的計劃就發生了尖銳的沖突。

而相比之下,郭松齡一直強調的保境安民,嚴守東北,不參與逐鹿中原的主張實在太對日本人胃口了。這也是郭松齡一說反奉日本高層馬上首肯并保證中立的原因。

郭松齡舉兵倒戈之始,日本政府馬上釋出不幹涉内政的方針,“對張作霖政權的崩潰采取聽其自然的态度。”

1925年12月4日,日本政府召開内閣會議,專門讨論了如何應對郭松齡事變的問題。币原外相提出要從“馮玉祥及國民黨将左右中央政局的大勢出發,‘若隻見滿洲局勢之情形,而不顧北京、長江方面之形勢,而決定帝國之态度,實非上策’,主張‘确實嚴守不幹涉主義’,對郭則警告其反對日本在滿洲權益的言行。”一直以來對華态度強硬的陸相宇垣一成因事先得到了郭松齡帶的話自然成竹在胸,不但反對采取行動,還為不幹涉郭松齡極力辯護,他稱日本在東北勢力強大,就算郭松齡取代了張作霖統治東北,郭也不敢無視日本人的要求,反而張作霖大廈将傾,若此時支援則面臨的風險過大。加藤首相的态度很明确:“張作霖輸也好,郭松齡赢也罷,跟日本沒有關系。政府将在絕對不幹涉下,靜觀其變,假若其結果将威脅日本的特殊利益時,才采取适當的處置。”

但偏偏,關東軍是一支習慣“獨走”,一向不服從上級,任由熱血青年軍官瞎搞的部隊。在他們看來,高喊革命口号的郭軍推翻自己扶持多年的張作霖無疑會給日本的利益造成重大損失,是以就算高層下令嚴守中立,關東軍還是我行我素全力支援張作霖。于是,走上層路線的郭松齡就悲劇了。

從這個角度上看,假如郭松齡反奉成功,在抵禦日本勢力滲透侵占東北這個問題上能不能比張作霖做得更好,是很成問題的。

總的來說,《少帥》中李雪健的張作霖入木三分,文章的張學良也活靈活現。郭松齡形象的塑造也很成功,隻是,這個郭松齡是電視劇中的藝術形象,與曆史上真正的郭松齡還有相當的距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