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都做了哪些工作?
1.統一貨币度量衡,為商業發展帶來便利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度量衡和貨币都不一樣,每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的特色,在始皇統一了六國之後,就将貨币分為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币,以镒(秦制20兩為镒)為機關;銅錢稱下币,統一為圓形方孔,以半兩為機關。金币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度量衡方面則以原先秦國的機關為标準,淘汰了不符合的制度,并且在商鞅頒布的标準器上刻度銘文,批量制作發到全國,隻要與标準器不同,全部廢棄。

2.車同軌,書同文,交通文化兩不誤
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
在文字方面,由于民間流傳的文字衆多,其中還存在着地方的差異,這種情況嚴重妨礙了各地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于中央政府發行的令法也有阻礙,在統一之後命李斯進行文字整理統一的工作。
李斯以秦國的大篆為基礎,結合齊魯地區蝌蚪文筆畫簡略的優點,創造出了一種筆畫簡單,形體圓潤整齊的新文字,稱為秦篆,有名小篆,作為官方的規範文字,同時不準書寫其他字型。統一了文字,這是對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的一次重要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對于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加強中央集權制,奠定了封建王朝統治的基礎
首稱皇帝,建立中央機構,設立地方機構,鑄九鼎,制傳國玉玺,這是秦始皇在登基之後所做的關于加強中央集權制的工作,從此開啟了封建王朝統治的基礎,後世的帝王中紛紛效仿秦始皇的做法,為的就是能夠将這份基業傳承下去。
綜上所述,其實他的理想是非常宏偉的,統一六國隻是一個開始,他要将這份基業繼續做大做強走向輝煌,不過卻高看了當時社會的生産力,大興土木修長城,建造多處行宮和自己的皇陵,這可是勞民傷财的舉措。以至于到了末期,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之後,各路諸侯紛紛跟上,就此亡了秦國。
要說他的理想應該是能夠将皇位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畢竟他做的工作都是造福子孫後代,成就帝國大業的事情,推動社會的發展,推動文明的程序,秦始皇功不可沒。就是不知道當他地下有知的話,知道趙高胡亥将長子扶蘇謀害,篡位奪權,會不會突發心髒病?
其實對于秦始皇的功和過,沒有一個真正去判斷的标準,按照明鏡君的看法來說,應該是功大于過,推動社會的發展,推動文明的程序,這本身就是一件功不可沒的事情。至于說尋求長生不老,這應該是每個人都希望的事情,而焚書坑儒這是當時社會發展的必要程序。
始皇功績,在千秋萬代,或許這也是他理想的一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