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技巨頭争奪“量子霸權”,量子計算機或迎來爆發點

多年來,Google一直在将時間和金錢投入到一個雄心勃勃的夢想中:開發能真正運作的量子計算機。現在它正在考慮将量子計算應用到商業中。

雷鋒網消息,據彭博報道,最近幾個月Google已經開始讓一些科學實驗室和AI研究者,通過網絡通路其量子計算機。據稱,Google的目的是推動新技術相關的工具和應用開發,并最終将其變成更快更強大的雲計算服務。

彭博還獲得了一份示範PPT,裡面介紹了量子計算機的硬體和一個被稱為“胚胎量子資料中心”(Embryonic quantum data center)的新實驗室。軟體部分則包括一個名為ProjectQ的計劃,這是一個開源計劃,目的是讓開發者能為量子計算機編寫代碼。

斯坦福大學量子計算研究員Peter McMahon評價稱:“他們很開放,正在開發量子計算硬體,而且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會以雲服務的形式提供服務。”

量子系統能解決傳統計算機無法處理的問題,比如幫助了解原子和其他微粒子是如何工作的。不過量子計算仍處于需要長期研究的階段,而且也備受質疑,目前這還不清楚它是否比現有的超級計算機更好。

2014年,Google表示在開發自己的量子計算機。今年早些時候,雷鋒網曾報道,它表示系統将在2017年底之前證明其“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即在特定計算上的性能超越所有現存計算機。

Google曾說過,它正在開發的是有49個量子位的機器,不過還不清楚它是不是會向外部提供服務的那台計算機。但就算Google證明了其“量子霸權”,但這仍是理論上的測試。MIT的Seth Lloyd教授認為,想要開發出有用的應用,系統至少應該有超過100個量子位。 

理論量子計算的一個分支是密碼學,即以比目前計算機更安全的方式傳輸資料。Lloyd十多年前在一次會議上,與Google創始人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讨論了這些理論。當時他倆被迷住了,而Lloyd還詳述了一種應用量子加密的方法,它可以讓使用者在不向Google透露查詢請求的情況下進行搜尋。

幾年之後,Lloyd再次遇到了佩奇和布林,并再次提出了這個想法。在與Google的商務部門溝通後,兩位創始人表示并不感興趣,因為公司的廣告系統依賴于對使用者搜尋内容的了解。

而如今,Google似乎已經對量子計算的應用有了把握,并且正在努力将其商業化。IBM也同樣如此,這也會讓正在快速增長的雲計算市場呈現新的競争狀态。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Jonathan DuBois認為,Google的計劃也很明确,就是通過雲服務開拓量子計算市場,并承諾政府和學術研究者可以免費使用。

在早期提供免費服務,來點燃外界對新硬體的興趣,也符合Google一直以來的雲計算戰略。今年5月它推出了新一代AI晶片Cloud TPU,以雲服務的形式提供,而且一些學術研究者也可以免費獲得這一服務。

就目前來說,量子計算機是需要特别照料的龐大怪獸,比如需要深度制冷,是以更有可能通過網絡的方式租用,放在公司的資料中心中。如果機器的速度快得多,必将成為雲服務的主要競争優勢。理論上,量子計算機将大大減少計算時間,為雲服務提供了巨大的降價空間。

雖然量子計算仍處于初生狀态,但競争的激烈程度并不小。Google和越來越多的公司認為,通過以數百萬倍的速度處理重要的任務,會改變計算格局。

今年早些時候,IBM的雲服務開始對外提供量子計算機服務IBM Q。5月時,雷鋒網(公衆号:雷鋒網)報道IBM為這一仍處于測試階段的服務增加了17個量子位(qubit)的原型量子處理器。

而早在2005年,微軟就建立了StationQ,由數學家Michael Freedman上司,從事量子計算基礎研究。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去年底時微軟終于宣稱,将着手量子計算工程樣機研發,要把十多年的量子計算機研究付諸于實踐,并且豪言,自己的量子計算機能擊敗Google和IBM的樣機。

國内也不甘落後,5月份中國科學院宣布最新成果,由中科大、中國科學院-阿裡巴巴量子核算實驗室、浙江大學、中科院實體所等機關或公司聯合研制的光量子計算機正式誕生。

量子計算領域也湧現了一批創業公司,比如與Google有過合作的D-Wave Systems。除了這家,CB Insights還在一篇文章中總結了目前量子計算領域值得關注的12家公司,其中一家是Rigetti Computing。這家公司已經從投資者那裡獲得了超過6900萬美元的融資,想為量子計算機開發裝置和軟體。這家公司在6月還公布了一個名為“Forest”的雲服務,讓外界試驗其新機器。這家公司的創始人Chad Rigetti認為,量子計算會變得與AI一樣熱,不過“這個行業還處于起步階段,沒人造出了可以工作的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備受期待,被認為其用途會十分廣泛,例如改進太陽能電池闆,用于藥物發現,甚至化肥開發。很多人拿量子計算機與50年前半導體的發明作類比,當時誰又能想到會出現手機一樣的電子裝置呢。而如今,量子計算機也處于這樣一個類似的爆發點。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7-10-11

本文作者:張馳

本文來源:

虎嗅網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