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作者:無謂說娛

1949年的《三毛流浪記》是最早的一版,也是觀衆最為熟知的一版,它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電影。

三毛是一名在上海的流浪兒,他四海為家,沒有朋友沒有家人,為了活下去,他賣過報紙,幫别人推過黃包車,但他賺到的錢還不夠吃一頓飽飯,還總被比他大的小孩欺負。

1949年電影版《三毛流浪記》播出後,在當時社會引起了極大的關注,播放了幾個月後,依舊很多人來觀看。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随着影片的成功上映,電影中小三毛的飾演者王龍基,也迅速成為觀衆們關注的對象,王龍基成為第一個最具影響力的童星。

《三毛流浪記》在中國的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當年王龍基拍三毛的時候,還隻是一個八歲的小男孩,他是如何成功地塑造三毛這個角色?一部以兒童為題材的電影,為什麼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這還得從漫畫版《三毛流浪記》說起。

1947年6月15日,大公報開始在第三版報刊上,連載漫畫家張樂平先生的作品《三毛流浪記》,在電影版《三毛流浪記》開拍之前,三毛就已經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漫畫明星了。

許多人睡醒第一時間看報紙:三毛今天怎麼樣了,是挨餓還是挨凍了。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1949年,上海昆侖影業決定把《三毛流浪記》搬上熒屏,讓更多人了解到,流浪兒真實而又悲慘的生活。

然而,想要找到扮演三毛的小演員,竟然比登天還難,張樂平先生筆下的三毛,圓圓的鼻子,大大的頭,光亮的腦門上隻有三根毛,顯得可愛又有靈氣,但要是按照一幅寥寥幾筆的漫畫來找人,實在是太難了。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但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一天,導演嚴恭路過一個小巷子,聽到巷裡邊傳來吵鬧的聲音,便走了過去,原來是三個小孩為了打彈珠,吵起來了,兩個稍微大點的孩子輸了耍賴皮不認賬,最小的那個孩子正在跟他們理論。

一番争吵之後,小男孩發現不能解決問題,于是就和兩個大男孩打了起來,就是這個瘦小的男孩,把兩個大的給制服了。

這兩個大的乖乖把彈珠拿出來了,嚴恭看着很有興趣,就看着這個小男孩,小男孩頭很大,脖子很細,嚴恭感覺有點像三毛那樣的氣質,而且人很擰很耿,最後嚴恭就讓他去試鏡頭。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嚴恭偶遇的這個小男孩名叫王龍基,年僅八歲,頭大脖子細,一對圓圓的大眼睛,不服輸的性格,這不就是嚴恭一直在找的三毛嗎?

更巧的是,這個王龍基居然是公司的同僚,作曲家王雲階的兒子,就這樣,主角定下來了,隻是許多人不了解,憑什麼選他來演三毛?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在導演嚴恭的自傳《像詩一樣真實》一書當中,提到了選擇王龍基來飾演三毛的原因,書上是這樣寫的:一些報刊隻強調了王龍基的倔強性格,以及外形身材與三毛很相像,其實,作為導演,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他與三毛相似的生活經曆。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難道王龍基也曾經流浪過街頭嗎?可是他的父親不是作曲家王雲階嗎?

王龍基的父親雖說是著名的作曲家,但在那個年代,藝術家過得并不好,因為家中貧困,父母曾兩次忍痛将他送人,最終因為不舍又抱了回來,幼年時的王龍基,因為沒錢吃飯還曾餓倒。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演員都确定完後,電影也準備開拍了,然而小小年紀就擔任一部戲的主角,王龍基是如何将三毛演活的。

​這就要從造型開始說,漫畫當中三毛頭上隻是三根毛,現實當中你留三根頭發,别說遠景,就是近景那也根本看不見,況且漫畫當中,三毛憤怒的時候頭發會豎起來,一時間造型師對頭發陷入沉思。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那麼王龍基的三根毛,這個發型該怎麼做?

最後造型師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把王龍基的頭發剃了個精光,用兩個橡皮膏,拿三根銅絲盤起來,三根銅絲用三撮毛弄起來,然後往頭上一貼,三毛發怒用手一撸,三根頭發就豎了起來。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除了三根毛,三毛還有一個非常大的鼻子,現在想要化妝出這樣的一個圓鼻子很簡單,隻要用專用的膚蠟貼上去就可以。

但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王龍基臉上的大圓鼻子是怎麼做出來的?

這時候造型師又想到一個“妙招,”用泡泡糖做假鼻子,因為當時的中國還沒有泡泡糖,片中王龍基的鼻子都是進口泡泡糖做的,怎麼做呢,首先用一盆開水将泡泡糖放在水中,等這個糖化掉以後将泡泡糖捏成鼻子的形狀,然後再給它上點顔色,這樣三毛标志的圓鼻子就做成了。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解決了頭發和鼻子的問題後,王龍基髒着臉,披着破麻袋,赤着雙腳,一個個活生生的三毛就出現在了觀衆面前。

導演嚴龔恭将《三毛流浪記》拍成試片給原作者張東平看時,張東平激動得說:這就是三毛,三毛就是他。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由于挑選演員浪費了太多時間,人員定下來之後,攝制組就開始緊張的拍攝了,不過拍攝的時候,還是出現了不少纰漏。

鏡頭 機位 燈光一切都準備就緒,可是主角小三毛卻不見了,劇組的人都急得團團轉,好不容易在另外場地一個角落裡發現了他,導演一問才知道,他是為了幾個火柴盒。

原來大人們用剩下的火柴盒,在王龍基的手裡就可以做小汽車,小桌子 沙發等玩具,好不容易攢了一大堆火柴盒,最後發現全不見了。

對于八歲的王龍基來說,玩可是比拍電影重要太多了,沒找到火柴盒王龍基堅決不拍戲,導演沒辦法,趕快叫人去買了一包火柴,把裡面的火柴丢掉留下火柴盒,這才擺平。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王龍基倔強的性格和劇組的三毛很像,但讓導演沒想到的是,王龍基的脾氣也很火爆,而他火爆的脾氣,還成就了電影《三毛流浪記》中的一個經典橋段。

為了讓三毛頭上的三根毛能貼住,造型師每天都要給王龍基剃頭,剃完之後再用剃刀來回得刮好幾遍,化妝的時間也比其他演員要長,這時王龍基坐不住了。

八歲的王龍基正處于好動的年紀,化妝師拍刮傷他,便說:小赤佬,你這個頭怎麼老是動來動去,王龍基也不甘示弱:侬老赤佬,後來兩人就吵了起來。

嚴恭和趙明兩位導演看到也不上前阻止,就在旁邊默默看着,看了之後,兩位導演把這個感覺和氣氛移植到《三毛流浪記》劇情當中,就是貴婦人和貴婦人的丈夫吵架那段戲。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為了能夠讓王龍基乖乖的拍戲,導演嚴恭也是煞費苦心,他把王龍基接到自己的家裡,每天和他一起吃住,并且請來了《三毛流浪記》的作者張樂平給王龍基講叙真實的三毛故事。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現在大家對三毛的印象是一個流浪街頭,窮得隻剩下頭發的流浪兒,事實上,張樂平最初創作三毛卻并非如此,最初隻是一個鄰居小孩,有點頑皮,心地比較善良又有點正義感,做的事情隻是讓大人有點哭笑不得。

那麼三毛是如何從一個頑皮小孩,變成大家印象中那個四處流浪受人欺負的三毛?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1947年,一個寒冷的夜晚,張樂平在一個小巷口,看到幾個十多歲的流浪兒,他們穿着破麻袋,光這着一雙腳,緊緊地圍着一隻白天烤蕃薯的爐子,晚上他們隻能靠這個爐子餘熱來取暖。

第二天早上,張樂平再次走到小孩烤暖的位置,看到兩個小孩已經凍死在那裡,他看到這樣的情景後,心裡隻有怒火和無能為力,之後便有了《三毛流浪記》。

在拍《三毛流浪記》的過程中,王龍基常和張樂平在一起,每次講起《三毛流浪記》的故事,張樂平的眼睛總是泛紅,他也總是流着淚聽,自此,王龍基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演好三毛這個角色。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那麼,到底該如何來演?王龍基心裡也沒個底,這時候導演想到了一個點子。

導演嚴恭帶着王龍基真正體驗一把流浪兒的生活,在嚴恭的鼓勵下,王龍基和流浪兒交上了朋友,一起在橋上推車,甚至一同去飯館的後門搶剩飯吃。

經過這些事情後,王龍基身上也産生了和三毛一樣的不滿情緒,為塑造好三毛的角色夯實了基礎。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三毛流浪記》拍攝的時,也正趕上一年最冷的時候,為了真實還原流浪兒的生活,王龍基始終穿着很少衣服,而且身上的衣服也都是破的,全片都是光着腳在拍攝,最後硬是在腳上磨出了一層老繭。

在戲裡,王龍基從外形 内心 經曆一步步靠近三毛,戲外,這次演藝經曆也給王龍基留下意想不到的影響。

拍完《三毛流浪記》之後,王龍基母親給他買了一雙皮鞋,但由于光腳習慣了,這雙皮鞋王龍基從未穿過,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開放之後。

小三毛王龍基:八歲時曾被父母兩次送人,現實脾氣和戲裡一樣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