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出來迎接,卻不料将軍笑着下令說:屠城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出來迎接,卻不料将軍笑着下令說:屠城

在古代因為政權的争奪,是以戰争頻發,而戰争的最大受害者往往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正如詩人張養浩曾寫到:“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無論最後的勝利者是誰,百姓都遭受着極大的苦難。

甚至會在戰亂之中丢掉性命,哪怕是他們迎接新的政權和勝利者也難逃此劫,就比如在曆史上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的百姓都出來迎接他,卻不料這位将軍笑着對手下下令說屠城,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出來迎接,卻不料将軍笑着下令說:屠城

棄暗投明,跟随朱元璋征戰四方

前面所提到的這位将軍正是明朝的開國大将常遇春,他和朱元璋一樣都是出身于貧困的農民家庭之中,自幼也沒有受到什麼教育,唯一過人之處就是身形健碩,勇猛過人,其力量也是常人難以與之相比的,更重要的是,他與朱元璋一樣,對明朝黑暗腐朽的統治有着極強的反抗心理,是以在明朝統治崩塌之際,常遇春已經選擇落草為寇,以謀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過時間一長,他也發現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畢竟不可能一輩子都當土匪,這樣的身份不但會被百姓所厭惡,更有可能在未來被朝廷所剿滅,到頭來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好的前途,于是他便想加入到當時崛起的各路起義軍中,想借此建功立業,這樣總比一輩子當土匪要好的多。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出來迎接,卻不料将軍笑着下令說:屠城

在左思右想後他選擇當時和自己同樣出身的朱元璋,或許也正是同樣的經曆讓常遇春對朱元璋有着極高的信任度,也才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而事實證明,常遇春的選擇固然沒有錯誤,此時的朱元璋禮賢下士,廣納人才,雖然說在剛開始的時候,朱元璋并沒有太過重視常遇春這個人,隻是把他當做前來投靠自己的一個士卒而已,可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後來常遇春的表現實在太過突出,此人不僅骁勇善戰,更是具有一定的軍事才能,這也讓朱元璋對他的态度有了極大的轉變。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出來迎接,卻不料将軍笑着下令說:屠城

随後朱元璋不斷地提拔常遇春,直至成為他的得力幹将,常玉春這匹千裡馬也算是遇到了一個好的伯樂,一身勇武也是有了用武之地,為了報答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常遇春為其鞍前馬後,很多時候都身先士卒,奮戰沙場,也正是他這樣的付出才打下了明朝的天下。

殘暴殺戮的性格

對于常遇春,你可能永遠想象不到這樣一位明朝開國的大将,居然是一位殘暴不仁,極其喜好殺戮的将軍,而他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在攻下一座城池之後,對整個城中的百姓進行屠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屠城,按理說,作為勝利者應該優待俘虜,更何況還是手無寸鐵的百姓,可常遇春從未想過這一點。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出來迎接,卻不料将軍笑着下令說:屠城

或許是他曾經當過土匪有着極其嗜殺的本性,亦或者是在常年的征戰中已經毫不重視生命的可貴,也可能是曾經元朝不過削壓迫的痛苦讓他借此進行瘋狂的報複,以此來宣洩心中的憤恨,屠殺對于他來說或許已然成為了一種樂趣。

他的這種做法也讓很多百姓都聞風喪膽,就比如有一次常遇春追擊敵軍至忻州時,城中的百姓便被其肆意屠殺,死傷者不計其數,整座城池中的百姓也大都提前逃亡,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常遇春是怎樣一位草菅人命的将領,甚至讓人們對他已經懼怕成這種地步。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出來迎接,卻不料将軍笑着下令說:屠城

面對投降的百姓,為何選擇屠戮!

雖然說屠城對于常遇春來說已是尋常事,但是所屠殺的百姓也僅僅是城中的少部分人,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反抗明朝的軍隊,忠誠于元朝的百姓,這對于常遇春來說殺掉也沒什麼可惜的,朱元璋也不會怪罪下來。

可在有一次常遇春攻破敵軍防守時,取得戰争的勝利回到城中,這裡的百姓竟然全都出來迎接他,紛紛表示向其投降,因為這些人們也受夠了元朝的統治,也想迎接新的政權,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常玉春面對百姓的投降不但沒有接受,反而揮揮手,随即一聲冷笑,對部下說:屠城。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出來迎接,卻不料将軍笑着下令說:屠城

那為何常遇春會做出這種選擇呢?明明百姓都已經投靠明朝的軍隊了,這樣做豈不是失了民心?而究其原因說來也實在是可笑,當時投降的百姓所舉的歡迎牌竟然是慶祝元軍勝利的詞,這自然也就造成了天大的誤會,好好地投誠,沒想到竟成了赤裸裸的挑釁,也難怪常遇春會殺掉這些百姓。

可不管出于什麼原因,常遇春這樣的做法始終都是毫無人性的,更是極其缺乏道德主義的,身為勝利者不但不能去屠殺百姓,反而還要盡心盡力的保護他們,隻有這樣,在未來才能赢得百姓的擁護,也才能真正建立起明朝的政權,可對于這一點此時的常遇春并沒有認識到,在他的眼中武力即是一切,隻有通過武力才能赢得天下的掌控權。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出來迎接,卻不料将軍笑着下令說:屠城

不過在這之後,也發生了一件比較離奇的事情,那就是常遇春在征戰南歸的路上,突然暴斃而亡,可是他并沒有身患疾病,也沒有什麼隐疾,而且此時他也正值壯年,剛好40歲,按理說不應該平白無故的死亡,是以便有人猜測是否他造下的殺孽太多,因而遭到了報應,當然,這隻是一種迷信的說法,至于其真正的死因并沒有确切的說明,誰能想到這樣一員猛将說沒就沒了,實在是感到可惜。

結語

常遇春雖然在生前造下了不少的殺孽,但是不管怎麼說他終究是明朝的開國将領,其個人能力毋庸置疑,對于明朝的建立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以至于在他去世後,朱元璋身為皇帝也親自出席了他的葬禮,同時也對其進行封賞。

就連他的兒子也是以沾了光,這樣的做法也算是對得起常遇春一生的貢獻了,或許這樣的結局對于常遇春來說是最好不過的了,這總比被生性多疑朱元璋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要好的多。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