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醫療條件十分惡劣,當時不僅面臨醫療用藥上的困難,而且在戰場上醫生更是缺乏。這種極具困難的情況下,一大批外國醫生,自發地幫助中國的抗戰,其中我們比較熟知的有白求恩。
然而,除了白求恩之外,還有一位外國友人,他在抗戰時期,同樣冒着諸多危險,為中國抗戰做出了許多的貢獻。這個人就是貝熙業,他在民國初年就來到中國,當時是法國駐中國大使館醫官、法國醫院大夫。

1920年,中法大學成立,貝熙業擔任了該校董事、教授兼校醫。他在中國生活了将近四十多年,直到1954年,貝熙業才離開中國,傳回法國。
貝熙業在中國生活的這段時間,見證了中國的許多曆史事件。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貝熙業挺身而出,代表外國駐京醫官緻函中國紅十字會,願意為紅十字會服務,支援中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争。
面對日軍的全面侵略,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然而當時中國很多地方被日軍占領,抗日根據地的戰士們受傷之後,由于藥品極具缺乏,很多戰士因為得不到應有的治療就死了。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打破日軍的封鎖線,當時共産黨地下工作者委托貝大夫從北平城往平西根據地運送藥品。之是以選擇貝熙業,是因為他是可靠的朋友,加上當時日本人不敢輕易搜尋外國人的住所。
在《北平人民八年抗戰》一書中記載了共産黨的地下人員黃浩為八路軍總部搜集情報、籌集物資做出突出貢獻。幫助黃浩運送藥品的,還有一位法國友人就是貝熙業。當時貝熙業在鹫峰下的北安河村外造了一座别墅貝家花園,而他的看房人王月川也恰好是地下黨的秘密交通員。
一開始,五十多歲的貝大夫騎自行車運藥,載重幾十斤,行程數十裡,十分勞累卻從不叫苦。後來他買了雪鐵龍小汽車,開始用自己的小汽車運藥。每當他親眼看見武裝交通員們背上他親自運送的藥物,總是欣慰地笑逐顔開。
後來通過中法大學史料得知,貝大夫1947年77歲。他為平西根據地送藥應是1940年前後,其年齡應在70歲上下,而不是五十多歲。
當時通往西山的公路是土路,坑窪不平,車轍溝深,遇雨更是泥濘難行。一位70歲的外國老人,騎自行車載重幾十斤,走崎岖土路六七十裡,沒有一種精神支援是做不到的。
貝熙業的人格魅力是很偉大的,這種人格魅力吸引了當時一位女生,她就是吳似丹。
吳似丹出身高貴,其父吳明遠時為中法實業銀行總經理。吳家是北洋軍閥吳佩孚的本家,吳明遠的大哥便是當時在政界、報界以及金融界都赫赫有名的吳鼎昌,吳明遠就是在其兄的提攜下,步步晉升。
但是小時候的吳似丹體弱多病,看了好多醫生都看不好。是以就請了貝熙業為她診治,沒多久就把吳似丹給治好了。
在1947年,貝熙業由于長期的高壓工作,導緻身體突然不适。吳似丹當時聽聞後,便主動提出要照顧他。在吳似丹的悉心照顧下,貝熙業的身體得到了恢複,兩人在相處之下,互生好感。
直到1952年,吳似丹頂着家族的壓力,嫁給了80歲的貝熙業,當時吳似丹隻有28歲。他們的愛情,雖然遭到了父親吳明遠的反對,但還是引為一段佳話。
沒多久,當時貝熙業的身體出現了問題,不得不回到法國治療,吳似丹邊跟随他回到了法國。在吳似丹38歲時,90歲的貝熙業病逝了,從此吳似丹便開始守寡,這一守就守了55年,直到2013年病逝在法國。
貝熙業為中國抗戰做出了的貢獻,将會被世人永遠銘記。在吳似丹臨終前,她道出了婚姻真相:自己嫁給貝熙業不僅僅為了報恩,而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