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兩年前,我偶然在路邊發現了一輛橙色單車。沒走多遠,又見一輛。我當時還不知那是什麼,詫異地以為自己看錯了。在從同學口中得知那是“共享單車”後,我認為這樣的産品“愚蠢至極”。
轉眼間,大街小巷已布滿了如一整張光譜般,數不清的彩色共享單車,在上學時等不來公車的那天,一輛“小黃車”也着實幫了我一把。這一切都證明了我的想法是錯誤的。
但錯得不完全。我曾在文章中讀到過對歐洲某國類似的共享單車的介紹,但文中并沒有說明這些車的下場如何。而我所看到的,除了人們享受共享單車的便利之外,還有那些慘不忍睹的畫面。
我們随處都可見到倒下的、損壞的,被上了私鎖的、被刮去二維碼的,甚至是在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樓道裡的“私人”共享單車。為這些不文明現象氣憤之餘,我也為這樣的美好創新遭人踐踏而痛心。
當然,這還擋不住共享經濟的發展。共享籃球、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共享汽車……每當新産品出現,我們看到的新聞卻不是寫人們如何好評它,而是它首日丢失、損壞了多少。除了較貴重的共享汽車外,無一幸免。
每個時代都有一些标簽,如“工業革命”、“大躍進”等,或好或壞。我想,中國以及逐漸步入了“共享時代”,這必然是個良好的趨勢,而我們的腳步有多快,并不是取決于共享産品的提供者。
有人說一輛單車壞了,就找另一輛。可一晚,我急着回家時,找遍周圍近十輛車,它們全都已經淪為了“私人訂制”。我又在許多地方見到過共享充電寶,卻從不敢用,因為我怕其中被植入了病毒。
到底是誰讓共享經濟發展的腳步變慢?不是那些供應商故步自封,而是小部分的破壞者讓多數人無法、甚至不敢去使用這些産品。
上次秋遊,我在路邊看見一輛倒下的藍色共享單車。一位同學立刻上前扶起了它。這舉手之勞讓我感動,而同時我也在想,若它本就立在那裡,不也就省去了這舉手之勞?為何我們一定要在壞事發生後才去補救?
共享經濟并不僅僅是讓我們能共享産品的便利,更是讓我們在傳遞着一份溫暖。也隻有在一開始就用自己的愛心去對待别人的愛心,才能使這份溫暖溫度不減,讓我們得以共享心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