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拒絕“機械化”

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慘遭殺害之事層出不窮,也在網絡上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讨論。一些網友表達自己的同情,希望逝者安息;然而,更多的是不和諧的聲音,而這些聲音也有越來越響之勢,他們用着戲谑、調侃的語氣:“活該!誰讓你跑到國外念書,這是你應得的!“甚至這些不正常的言論點贊數非常之高。

網絡言論的去同情化,隻是整個社會同情心淪喪與價值觀的征兆與縮影;就像雪崩,往往隻是一小塊的雪緩緩滑動,但預示這悲劇的到來。

現在已經是計算機時代,也即将步入人工智能時代,人們擔心的是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所可能導緻的危及人類的事件發生,卻不料我們已經“自取滅亡”開始“機械化”地失去了價值觀與同情心。

馬克思的“異化”可以精辟地概括這一現象,人們随着勞動與勞動工具,勞動手段的更新,勞動目的相背離,逐漸異化。而在資訊時代,我們可以用“機械化”來替代異化,科技的猛速發展必然導緻的是資訊的不間斷沖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與碎片化的社會秩序使人們開始浮躁,人們開始追求效率,開始用一切可以用物質來展示的東西來展示與證明自己——名利、地位、金錢……但毫無疑問的是這隻會加速人們内心的空虛進而越來越冷漠與麻木,而網絡則是他們最便捷的釋放自己的途徑。沒有了熟人的束縛,沒有了被發現的顧忌,隻有惡意才可以舒緩他們内心的空虛,而惡意又可以為他們博來關注,是以越來越多異化的人們和他們異化了的價值觀與同情心充斥着網絡,但最恐怖的是,這僅僅是開始。

美國社會學家博爾赫斯提出過“社會道德流變”的概念,他指出社會道德流變從同情心消失開始,最先發生于對資訊沒有辨析能力的低齡人與遭社會侵染許久的中年人。其實這些征兆早已顯現卻又容易令人忽視。

價值觀的扭曲與去同情化者真的發生在現實社會所帶來的毀滅對每個人,每個社會都是打擊性的。價值觀是做人的基礎,也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價值觀限制人們的行為,正确奠定人們的認知,同情人使人們富有情感,有血有肉,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若失去它們,人們開始冷漠與麻木,就像脫了疆的野馬,任意妄為,人們用惡意、猜忌互相傷害,人們用邪惡來博關注來擷取認同與贊美,人性的黑暗最大化;美國恐怖小說家史蒂芬金的小說中一切惡意與悲劇都是發生人性扭曲、價值觀淪喪的、混亂而又荒謬的社會,而結局隻有絕望與毀滅。

倘若人們的負面人性得以完全釋放,結果就是令社會動搖,令社會失序了。失序的社會又會反作用人群,強化人們的去價值觀與去同情化。二戰時期的德國在法西斯思想的浸染下,就處于這樣一個畸形的社會形态之中,他們的“同情心”在于德國的節節敗退,在于德國的失敗,而不是在于以種族滅絕為目标的排猶計劃。因為德國社會的教育機制出現了裂痕,教育中的去同情化與去價值觀化使得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滋長。故誰也沒有意識到,整個日耳曼民族的價值取向都是完全錯誤的。

八百多萬慘死的猶太人不隻是這個民族的悲劇,更是德國這個民族的悲劇,因為他們的同情心淡化,因為他們的價值觀淪喪。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曆史上的循環史觀告誡着我們,曆史是循環往複的,尤其是人類曆史上的悲劇。

在面對之前的曆史教訓,處于資訊時代的我們又該何去何從?是讓曆史再一次狠狠的嘲笑我們,抑或是主動改變渡過這道坎,都将是我們自己的抉擇。告别做一個“機器人”拒絕“機械化”,别讓價值觀與同情心與我們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