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破時的堅守

我曾經參觀過沈陽的九一八紀念館。站在一尊尊抗聯将士的銅像前,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靜。耳畔仿佛響着一首激越的戰歌。可就在我為戰士們的英勇感慨之時,一個童音傳來:“他們真傻。”

這句話如一記驚雷,令我呆了半晌,有無奈,有憤恨,有思索。童言無忌,這個孩子可能尚不谙世事,但他的家長呢?那些劉光之流的學者呢?現今某一些人對堅守破碎國土的意義極不明确,這不得不引起注意了。堅守國土,守的是主權和領土完整,更守的是一份自強不息的名族魂。在國破之時堅守,小可保個人名節,中可挽國家危亡,大可數世界新風。這一切的一切不能說是沒有意義,正相反,這是感天動地的。

堅守在危亡的國土上,芳名必流傳百世。大仲馬說:“為國家戰死,這是多麼光榮啊!”我國抗聯英雄将領楊靖宇将軍兵微将寡,英勇戰鬥,終于兵敗就義。反觀國民黨張學良所率領的部隊,一槍不放就撤回關内。假如楊将軍也退出東北,在當時的人看來可能是并無影響的。三十五萬國軍跑路在先。這些德國毛瑟槍裝備起來的部隊尚一潰千裡,共産黨遊擊隊還打個什麼勁?但楊将軍非但沒走,還如一顆沉淪國土上的大樹,在狂風暴雨中深深紮根于國土之中。将軍流芳百世,用他的鮮血換得生前身後名,而不像張學良,被義憤之國民封為“不抵抗将軍”,隻落得遺恨終生。

堅守如砥柱,決蕩伫中流。國破之時的堅守之是以顯得重要,是因為它可以挽救國家危亡。二戰時期,蘇軍死守斯大林格勒,最終一舉擊潰德軍。試問蘇軍絕境中反擊的勇氣來自何方?來自他們對祖國的熱愛。斯大林格勒之後,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一旦德軍攻破這裡,身後的父老就會被屠戮。在家園被入侵時,惟有堅守才能退卻強敵。

國破而守謂之忠,勢孤而守謂之勇,忠勇出而四海定。堅守破碎的國土,可以點燃世界的希望。印度反英起義,事極激烈,使得亞非拉人民奮起攻打殖民者。試想如果印度人安心當個順民,也許現在世界上也就是幾個大國操縱。但印度人民是勇敢的,他們要做自己的主人。他們雖敗,但在世界上立了一座高峰,留下了不朽的光輝。

再回首看那些社會上“曲線救國”的論調,實在荒誕可笑,英雄們堅守的不隻是國土,更是一片希望和民族魂。

上一篇: 老地方
下一篇: 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