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時間Thinking Time指的是在性能測試腳本中,事務與事務之間,會有一些短暫的停頓,就好像真實使用者在操作時,兩次操作之間需要考慮一下。比如使用者注冊的時候,在打開注冊頁面到送出注冊頁面之間,是有一段考慮時間的(使用者在填寫個人資訊)。
下面就讨論一下在性能測試實戰中,為什麼要設定考慮時間。
先說一個概念:吞吐量,這指的是伺服器系統(包括軟體和硬體)機關時間内處理業務的數量。我們現在做一個小試驗,寫一個小程式,執行一個簡單的業務,并且在程式中進行計時,計算每分鐘能執行多少次。然後當我們運作1路這個程式的時候,每分鐘能完成約6萬次。好,現在問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起2路,是不是每一路都能達到 6萬/分鐘 的吞吐量?
試驗發現,當運作2路的時候,兩個程式的數值都降了下來,但是它們的總和仍然是6萬次。而且不管我們起多少路,這些程式的性能總和都接近于6萬。
這就好像一個人1分鐘最快能吃1個饅頭,你讓他一個一個吃,他兩分鐘能吃2個,如果你讓他一手拿一個,同時吃,他兩分鐘吃不了4個,還是隻能吃兩個。
我們不是在說“考慮時間”麼,哈哈,别急,因為上面的問題必須要先說清楚。
如果我們需要進行性能測試的業務是一個單純的業務,就好像上面舉的那個例子一樣,那麼測試腳本中就不需要設定“考慮時間”,因為不管你用什麼方法測試,一個服務系統處理單一業務的吞吐量總是一個定值。
但是在實際環境裡面,往往一個系統都是要處理多種業務,并且這些業務之間是有邏輯關系的。舉例說明,比如一個論壇系統,每天最常處理的業務有兩個:A打開文章、B回複文章。那麼每天系統處理AB業務的總數是不是一樣的呢,答案很明顯,看文章多,回複的少一些。假設A:B=2:1。
好,如果我們不設定考慮時間,起2路A的腳本,1路B的腳本進行性能測試,我們會得到什麼結果呢?我們會得到這兩個業務的吞吐量,并且能算出每個小時系統完成A、B業務的總數,吞吐量 × 時間 = 總數。
這時我們發現,同樣時間,AB業務的處理總數卻不是2:1的關系,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這樣的,我們在跑AB腳本的時候,這兩組腳本都在盡全力争奪伺服器的資源,他們的并發路數雖然是2:1,但是給伺服器的壓力卻不一定是2:1,可能會出現偏差,測試結果就是最好的證據。A檢視文章由于響應時間短,是以跑的次數更多,最後的比例可能是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