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八,我去了鄉下,也就是二外婆家。我在那裡幹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是打年糕。
二外婆端出浸泡了八個小時的白糯米,開始做年糕啦。要做年糕,首先要洗糯米,把糯米放進水裡,攪拌一下,然後把水倒掉,再加水。反複這個動作,把糯米洗幾遍,然後把洗幹淨的糯米倒入一個大大的蒸籠裡,再把蒸籠放到鍋裡蒸一個小時左右,糯米就蒸熟了。蒸熟的糯米散發出誘人的香味。
糯米蒸熟後,就可以開始打了。可是沒有合适的器具來裝那麼多的糯米,這時,就該石搗臼閃亮登場了。石搗臼是一個外形像桶狀的大石塊,它的中間有一個窟窿,就是用來裝糯米的。我們把糯米倒入石搗臼裡,爸爸、媽媽、二姨夫和我都拿起舂頭朝石搗臼裡的糯米打去。一開始,我精力旺盛,使勁兒打呀打,本來十分堅硬的糯米被打得越來越粘糊,好像它被打疼了似的。但是,被“打疼了”的糯米反倒更難打了,因為它很粘,舂頭打下去時都被粘得拔不出來了。雖然難打,但是大家都非常賣力,臉上都洋溢着燦爛的笑容。終于,我用完了洪荒之力,累得汗流浃背,讓二姨來代替我繼續打,看來打年糕還真是一件體力活!
大概過了二十分鐘,糯米終于被打蔫了,我摸了摸被打蔫的糯米,它已經成了團狀,像面團一樣。
這次打年糕,十分有趣,我們的一投一足都充滿了濃濃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