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批“從未見過如此厚顔無恥之書”,中華書局錯在哪?

被批“從未見過如此厚顔無恥之書”,中華書局錯在哪?

文 | 靜子

近日,由中華書局出版的《梁佩蘭集校注》被批“從未見過如此厚顔無恥之書”一事引關注。批評文章以舉例的方式細數書中的硬傷,比如錯字、漏字、斷句錯誤。中華書局随後釋出“緻讀者書”,承認“此文持論客觀公正,所反映的問題屬實”,并允諾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被批“從未見過如此厚顔無恥之書”,中華書局錯在哪?

2021年12月30日,中華書局發表關于《梁佩蘭集校注》的緻讀者書。

人教版國文教材錯把“沐浴”寫成“沭浴”,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新年禮盒《五福迎春》誤收錄“禍”字……作為圖書品質的“把關人”,出版社本應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堅守認真負責的底線。頻現的低級錯誤既讓寶貴學識蒙塵,更讓萬千讀者灰心。具體到享有百年榮光的中華書局,有必要追問,諸多刺眼硬傷何以登上大雅之堂?

古籍整理并非易事。以此次備受争議的《梁佩蘭集校注》為例,本套叢書僅收錄的詩作就高達1900多首。廣羅衆本、考證背景、詳加注釋、點校精審,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精心打磨、字斟句酌。于古籍整理者而言,深厚的學術功底必不可少,久久為功的恒心亦不可或缺。但難度大、耗時久并非圖書品質江河日下的理由。既然圖書作者有意承擔古籍整理之重任,就應當拿出學人的嚴謹風範。

被批“從未見過如此厚顔無恥之書”,中華書局錯在哪?

中華書局出版的《梁佩蘭集校注》。圖 當當圖書網

如果說古籍整理者是成就精品圖書的“源”,那出版社的衆多編輯無疑是關鍵“流”。于圖書出版行業而言,三審三校是基本工作流程。古籍文獻錯誤頻仍,說明編輯們未完全盡到稽核與校對之責。要承認,限于出版周期等諸多因素,百分百避免圖書出錯并不現實。但僅一窺批評文章所舉的确鑿例證,比如将詩作中的“石鐘”(地名)強行譯為“石鐘乳”,着實難取得公衆諒解。

于今人而言,涉獵古籍本就存有天然障礙,若所品讀之書還屬“問題書籍”,顯然,“盡信書,不如無書”。減少乃至避免圖書出版中的錯誤才是正解。如此看,圖書作者當牢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訓誡,用心用情、用力用功寫好知識傳播的大文章;“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對于包括中華書局在内的衆多出版社來說,做好知識産品的“把關人”同樣至關重要。

【作者】 孫文靜

南方評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