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能源車“裡程焦慮”怎麼破?

新能源車“裡程焦慮”怎麼破?

文|王遠方

随着各地氣溫降低,特别是在北方地區,新能源車主的“裡程焦慮”又再度出現了。續航裡程縮水、電池充不滿電、不敢開暖風,這些問題仍然困擾着很多車主,甚至有新能源車主淩晨四點起床搶充電樁。而在2021年國慶黃金周,一位新能源車車主将原本預計8個多小時的路程硬是走出了近16個小時的時間。這并不是因為堵車,而是在服務區花了5個小時給自己的車充電。該新能源車車主更是表示,期間連洗手間都不敢上,因為怕被插隊。

新能源車“裡程焦慮”怎麼破?

緩解“裡程焦慮”并不能靠單純地建設飽和性的充電設施來解決。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1年前三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678萬輛,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238.5萬台。新能源車輛與充電設施3:1的比例,似乎本不應該引起充電的焦慮。然而,據統計,整個公共充電樁的平均使用率卻還不到百分之十,這主要是因為充電樁的分布不均。某些熱門景區、商圈、服務區的充電樁供不應求,但部分小區的充電設施卻跟不上趟兒。

新能源車“裡程焦慮”怎麼破?

事實上,“裡程焦慮”的解決,需要建立的是一種涵蓋車企、商戶、供電部門、社群等全要素的鍊條。在這個鍊條裡,無論是小區缺少充電樁,抑或是商場、高速服務區充電設施跟不上,再或者是不同車企充電裝置的不相容……哪一環節的缺失,都是在無形中增加新能源使用者的“裡程焦慮”。

自動輔助駕駛技術、制動能量回收系統以及若幹項電池及充電技術的新突破,可以說,新能源行業目前已經成為新技術試驗的藍海,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帶來了行業面貌的革新。然而,技術進步背後所帶來的生活模式與習慣的變遷,與原有社會結構、基礎設施之間的沖突或許才是“焦慮”的源頭。

新能源車“裡程焦慮”怎麼破?

在經曆了初創期與探索期之後,新能源發展的生态鍊逐漸成熟。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能源行業亟待解決的是利用現有的優勢條件,在生态鍊的“疊代更新”中實作行業面貌的更新。如何讓充電變得更加簡易化?如何讓充電的問題不成為新能源與燃油車競争的門檻?這些問題,是新能源行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今天,越來越多換電站的推出,正在讓充電像加油一樣友善。不過,捉襟見肘的換電站資源,恐怕還無法完全緩解人們的“裡程焦慮”。

然而,人們的焦慮并不會阻止科技的進步與發展,科技進步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産物。便利性的背後,除了技術的進步外,更需要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撐。伴随着新能源技術的發展,社會各行業改變着原有模式及規則,基礎設施随之更新,進而在技術進步中受益。這是一個完整閉合的鍊條。

可持續的發展離不開清潔能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不隻是為人們的出行提供更多便利,而是對可持續發展命題的一個重要回應。今天,“裡程焦慮”給社會各領域提出的是一個必答題:新能源技術快速發展的紅利,該如何徹底突破“裡程焦慮”?

熱點視訊推薦

更多内容

關注“光明時評”微信視訊号

關注“光明日報”微信視訊号

文字:王遠方

圖檔:網絡

朗誦:王茜

責編:王子墨

編輯:王遠方 張永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