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得挨打才能成好孩子嗎?

非得挨打才能成好孩子嗎?

文章有點長,但一定值得看一看,關乎你的三代人生!

有孩子認真看看,沒有孩子的更應該認真看看。

“不打不成材”,

在當今社會還有很多人奉行這樣的教育方針,

尤其是一些沒有耐性脾氣又差情商又低的父母,

因為他們除了打罵拿不出其他的教育方法,

當然,他們也是這樣被教育長大的。

如果還把“不打不成材”這樣的教育方針當成真理的人,

不妨先看看這樣一個“棍棒教育”心理實驗結果,

這一定會讓你意想不到。

01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

是“行為主義”的創始人,

僅次于佛洛依德的心理學人物,

他叫約翰·華生。

非得挨打才能成好孩子嗎?

根據他的一系列理論,

他寫出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

并聲稱: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随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我所標明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作為一個行為主義者,他認為:

孩子就應該被當做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可以通過懲罰來禁止孩子做不好的事,進而讓他們成為社會精英。

這位頗有成就的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備受争議的心理學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任何一個學習過心理學的人都應該聽說過。

1920年,華生找到了他的實驗對象,一個隻有九個月大的嬰兒,

不會走路隻會爬行,天真無邪,非常可愛,

華生覺得他“鎮定且被動”,非常合适用來做實驗。

這個嬰兒就是小艾伯特。

他的母親是位奶媽,沒什麼文化,

她不知道華生的實驗會對她的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她隻知道這樣做可以得到一美元一天的報酬。

非得挨打才能成好孩子嗎?

實驗一開始,華生源源不斷地給小艾伯特送禮物,

毛茸茸的可愛的老鼠、兔子、猴子,

小艾伯特高興極了,興奮地撫摸這些小動物,和他們玩耍。

這些當然隻是華生的情感測試實驗,先讓孩子喜歡上某些事物并且對事物建立起固着的感情。

就這樣過了兩個月,

華生仍就把這些可以的動物帶到小艾伯特的跟前,

小艾伯特一看到這些動物就高興得不得了,忍不住伸手去摸,

這時候,華生突然在他身後重重地敲擊了一根1.2m長的大鐵棒,

巨大的響聲吓得小艾伯特抽搐起來,

華生并沒有停止敲擊,

直到小艾伯特被吓得倒在地上哇哇大哭。

此後,隻要小艾伯特一想要觸碰這些毛茸茸的可愛的動物,

華生就不斷地敲擊鐵棒把他吓哭。

才過了一周時間,

華生不需要再敲擊鐵棒了,

隻要把毛茸茸的玩具放到艾伯特的眼前,

他就會吓得哇哇大哭起來,并且轉身試圖逃離這些“可怕”的動物。

華生還拿來了各種各樣的毛絨玩具和活的動物等用同樣的實驗方法來驚吓小艾伯特,

長時間的實驗以後,

小艾伯特開始害怕所有毛茸茸的東西,

看到毛皮大衣和頭發都會害怕大哭。

即使看到聖誕老人都會恐懼地大哭,

年幼的還不會走路的他都想要奮力掙紮地逃走。

華生從這個殘酷地試驗中,

得出了一個結論:

人的恐懼,是可以被制造出來的。

也證明了他的心理學理念:

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可以被制造出來的。

而制造的方法就是,施加“痛苦”。

因為他很善于制造他人的行為,

是以他帶着他的成果進入廣告界,

成為了一個成功的商人,

賺得盆滿缽滿。

那麼,

被他施加“恐懼”制造出來的害怕毛茸茸物品的行為的小艾伯特又怎麼樣了呢?

本來華生承諾了給小艾伯特實施“脫敏治療”,

然而,他一直沒有實作,

因為,他到死的那一天都沒有找到根治恐懼的方法。

是以,小艾伯特在他6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

因為長期的心理陰影折磨!

當然,華生非常信奉他的這些“惡性”行為制造理論的,

自然地,對他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是這麼一套。

那麼,他的孩子可否如他所願,成為社會精英了嗎?

事實證明,成為他的孩子就是一場悲劇,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他認為隻要辱罵他就能讓孩子再也不摔盤子,

孩子做錯任何一件事情,他認為隻要毆打他就能夠讓孩子不再犯錯,

在他這樣強度壓制、缺乏感情的懲罰教育下,

他的一個兒子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症,三十多歲就自殺身亡,

另一個兒子遊手好閑到處流浪,靠要飯度日,

女兒吸煙酗酒,并多次試圖自殺。

這樣的悲劇也延續到了第三代,

他的外孫女也嚴重酗酒,許多次想要結束生命。

02

在知乎看到了一個關于“殺人”的話題,

有多個人指向了自己的家人,

非得挨打才能成好孩子嗎?
非得挨打才能成好孩子嗎?

曾經看到過新聞上爆料,

有一個自殺的小男孩寫了一封遺書,

大緻意思是爸爸總是打我罵我,

一點點小事都要挨批評,

爸爸,我讨厭你,

是你害死我的,

我死了,你現在可以開心了。

03

像華生這樣的慣用“棍棒教育”方式的父母特别多,

因為這樣的教育方式對他們來說,簡單又管用。

有些剛出生不久的嬰兒,

常常可以看見被這樣的方式對待:

當嬰兒大哭的時候,

放任他哭,不要去理會他,等他不哭了再去理他。

他們認為這是鍛煉孩子不嬌氣的方式,

他一哭就去哄就去抱是溺愛孩子的行為,會讓孩子産生依賴心理。

出發點是好的,

但是也得看實際,

這麼小的孩子除了依賴他還會幹什麼?

這麼小的孩子是脫離依賴學會獨立的時候嗎?

這種行為可能直接導緻孩子一輩子“沒有安全感”的心理,

不敢付出害怕付出,對世界充滿了懷疑,

這樣的心理狀态對人生的結果是:不會愛,得不到愛,沒有幸福感!也會失去很多成功的機會 !

父母會說:

“孩子太調皮了,不打怎麼辦?”

“不打不罵,他會長記性嗎?”

而實際上,

孩子是越被責罵挨打越調皮叛逆,

有時候父母“鎮壓”嚴重,

孩子就會出現表面上的“乖巧聽話”,

實則壓抑悲傷,内心積滿了不滿與怨恨,

要麼消極生活,要麼想方設法離開。

經常被懲罰的孩子,

還會導緻智力下降,

行為習慣上也會受到很大的不良影響,

産生極端的性格,

一意孤行或者極度沒有主見、遇事搖擺不定,

脾氣暴躁或者性格懦弱,

做事愛沖動或者畏首畏尾,

自卑或者自私心理嚴重等。

04

有一個積極向上、乖巧懂事又有出息的孩子是每個做父母的心願,

然而現實是,有多少孩子是這樣的,

近日,我看到群裡流傳着一個視訊,

一個健健康康地少年自殺了,把自己吊死在樹上,

他爸爸的哭聲悲天動地,

雖然不知道他為什麼要自殺,

我想他的父親除了悲傷之外就全部是後悔了吧。

有則新聞說一個少年因為媽媽搶了他的手機,他就跳樓了,

還有個國小生也因為他媽媽搶了他的手機就對媽媽拳打腳踢,

很多父母看着自己“不聽話”的孩子非常無可奈何:“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不變啊!”

有些網友看到類似孩子“壞”的新聞後都會冷冷地說一句:“這種小孩留在社會上就是個禍害,還不如弄死算了!”

沒有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或者學習父母的樣子習慣對他人打罵的孩子,在社會是不受歡迎甚至被排擠的。

有一種學校專門收治這種父母管教不了的“壞”孩子,

這些學校慣用的方式就是控制他們的行為,以暴制暴,嚴厲地教育,

也就是華生所奉行的“用懲罰的方式來制造人的行為”,

通過嚴厲地懲罰(父母不忍心做到的)來改變他們的惡習,

當然,效果肯定是可見的,

但心理陰影也是可見的。

非得挨打才能成好孩子嗎?

有個學校運用電擊來“治”孩子,不聽話就給你電一下

有孩子被送到這樣的學校,表示“恨父母”,

也有報道,被送至這種學校的孩子明明行為有所好轉,

跟父母寫信表示“愛爸媽,會好好改”,結果卻跳樓了。

原因就不多說了,

講了這麼多,誰心裡都清楚是怎麼回事。

關于教育的文章,

網絡上有很多優質文,

寫得都很中肯和人性化,

父母等到孩子出問題了或者不可控制無可奈何的時候再後悔什麼恐怕就晚了,

就像華生的實驗一樣,他一生都沒有找到治療小艾伯特“恐懼毛絨”的方法,

一旦一個人的行為固定了是很難改變的,

是以,每個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前就應該多看看育兒類的文章,

好的教育要從小做起,

對孩子“不打不罵,耐心細心有愛心,以身作則!”

本文圖檔均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