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萬億的蘋果,擋不住馬斯克的鋤頭

采編:網際網路的一些事(imyixieshi)

來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撰文:劉星志,編輯:趙晉傑

已授權「網際網路的一些事」,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哪怕市值來到三萬億美元的蘋果,在特斯拉和Meta等公司的挖角之下,也開始為如何留住員工而發愁,甚至不得不發動了“鈔能力”。

據彭博社報道,為留住關鍵員工,蘋果日前已向一些晶片設計、硬體、部分軟體及營運的工程師以股票形式發放了巨額獎金。

拿到獎勵的工程師人數約占所在部門的10%到20%,其中大部分人拿到的股票價值在5萬美元到18萬美元之間。但值得注意的是,股票有四年限制期,兌現的前提是這些員工留在蘋果公司。

對于拿到獎勵的工程師來說,這是一筆意外之财:該獎勵并不是正常薪酬的一部分。知情人士稱,蘋果平時也會發放額外的現金獎勵,但如此規模的股票獎勵并不多見。

三萬億的蘋果,擋不住馬斯克的鋤頭

雖然蘋果對外解釋稱,這項福利是對表現出色的員工的獎勵,但如此罕見規模的獎勵,加之四年限制期,顯然是防止像Meta這樣的競争對手挖牆腳的防守舉措。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大火,蘋果正與矽谷及其他地區的科技公司展開人才争奪,尤其是Meta,兩家公司在AR/VR裝置和智能手表領域展開激烈競争。

在過去幾個月裡,兩家在人才争奪上互有勝負:Meta從蘋果挖走了約100名工程師,蘋果也挖走了幾名Meta核心員工,其中包括Meta AR通訊主管安德烈·舒伯特。

實際上,每一輪新的科技浪潮來臨,矽谷巨頭們都會将人才鋤頭揮向蘋果。電動車熱潮興起後,蘋果和特斯拉之間也爆發了一場人才争奪戰,雙方互相挖走對方的員工。

特斯拉最終成為這場人才争奪戰的勝者。馬斯克在2015年接受采訪時稱,特斯拉挖來蘋果員工的數量是蘋果挖走特斯拉員工數量的5倍。“他們雇傭的人都是我們開除的。我們經常開玩笑說蘋果是特斯拉的墓場。如果你在特斯拉幹不下去,就隻能去蘋果了,這并不是玩笑。”馬斯克說。

1

蘋果公司曆史上數次出名的人才争奪戰背後都有創始人喬布斯的身影,而挖蘋果牆腳的始作俑者,正是喬布斯本人。

1985年9月17日,由于“麗薩”電腦項目失敗,喬布斯被趕出自己創辦的蘋果公司。

直到9月17日前,喬布斯雖然名義上還是公司董事長,但早已失去了實權,公司由前百事公司總裁約翰·斯卡利控制。

9月13日,久未在任何會議上現身的喬布斯一反常态,要求參加董事會會議。會上喬布斯宣布自己将辭去蘋果公司董事長一職,創辦一家新公司,并帶走“少數非關鍵員工”。

9月14日一早,喬布斯寫了一封正式信函,告知斯卡利自己将要帶走的5位員工的姓名。

“史蒂夫,這些都不是低級别職員。”斯卡利讀完信後說道。但喬布斯回答:“這些員工早晚都會辭職,他們會在今天上午9點前遞交辭職信。”

三萬億的蘋果,擋不住馬斯克的鋤頭

喬布斯

從喬布斯角度看,他是誠實的,這五名員工不是部門經理,也不是高層成員。事實上,他們覺得公司的重組削弱了自己的權力。

但在斯卡利看來,這份名單上的5人身為資深員工,是蘋果開拓市場的關鍵人物,而且,他們知道公司的一些計劃。雖然随着喬布斯失去實權,這些計劃已被束之高閣,但仍屬于公司機密。在斯卡利和董事會眼裡,從喬布斯在董事會會議上的發言,到五名員工的集體辭職,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背叛。

有蘋果高管回憶稱,喬布斯在走之前就偷偷籠絡了一批高層管理人員,帶走了他們。“做事不能這樣,這很下流。”

幾天後,雙方仍未能達成一緻,斯卡利和董事會決定起訴喬布斯“違背受托義務”,罪狀包括暗中計劃建立新公司與蘋果競争、暗中策劃其新公司利用蘋果公司的計劃來設計開發新一代産品以及暗中挖走蘋果公司的重要員工等。此後,雙方在媒體上又隔空展開了數次交鋒。

2

對于喬布斯而言,1996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那一年蘋果收購了喬布斯的公司NeXT,使喬布斯得以重返蘋果。

1997年1月,喬布斯重新入職蘋果。雖然是以非正式的兼職顧問的名義入職,但甫一上任他就開始介入一些公司人事問題。外界普遍相信,喬布斯重新執掌蘋果隻是時間問題。

八個月後,蘋果CEO吉爾·阿梅裡奧離職,弗雷德·安德森接任臨時CEO。安德森明确表示“會在喬布斯的指導下工作。”就這樣,喬布斯重新接過蘋果的指揮棒。

喬布斯回歸後參與到公司業務的各個方面,并召開了一系列會議。解決完業務問題後,他還認為必須止住蘋果高層員工的流失。

十年間,蘋果的業績持續下滑,股價跌了太多,期權變得毫無意義,也是以,不斷有人選擇跳下蘋果這艘看起來即将沉沒的破船。

是以喬布斯決定,要給高層員工手裡的期權重新定價,通過降低行權價格的方式提高員工手頭期權的價值,穩定軍心,留住員工。

回歸蘋果後,喬布斯帶領蘋果公司研發了一系列劃時代的産品:1997年彩色Mac釋出,2001年iPod釋出,蘋果公司重新崛起。

三萬億的蘋果,擋不住馬斯克的鋤頭

2005年,喬布斯公布的iPod MP3,是當時最暢銷的便攜式播放器。

但關鍵員工的流失問題仍困擾着喬布斯。蘋果推動了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後科技經濟的複興,但社交網絡的發展吸引了優秀年輕員工的好奇。

科技行業的複興使矽谷人才需求大增,巨頭們将鋤頭瞄準了競争對手的牆腳。

谷歌是蘋果最擔心的對手。2005年2月,喬布斯兩次給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發郵件,指責谷歌公司試圖挖走蘋果Safari團隊成員,并表示挖牆腳的行為意味着戰争。收到郵件後,布林立刻通知相關人員,停止從蘋果挖人的行動。

之後,當時兼任蘋果董事和谷歌顧問的比爾·坎貝爾向喬布斯發信,表示谷歌CEO兼蘋果公司董事施密特親自同意了與蘋果的“互不挖牆腳”協定。

收到消息的喬布斯立刻給時任Adobe公司CEO布魯斯發郵件通知此事。後續發展證明,Adobe也與蘋果簽訂了類似的“君子協定”。

三萬億的蘋果,擋不住馬斯克的鋤頭

3

矽谷巨頭能夠達成協定,一方面因為他們面臨新力量的競争。比如社交媒體興起後,Facebook對蘋果和谷歌的員工虎視眈眈,成為兩家公司共同的對手。

另一方面,矽谷大佬們彼此都有或深或淺的聯系。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視喬布斯為精神導師,當時谷歌的CEO施密特本身還兼任蘋果公司董事。協定的達成少不了大佬們牽線搭橋。

雖然并不合法,但2005年到2009年,類似的秘密協定仍在科技公司大範圍流行開來,直到2010年。

如此大範圍的協定不可能不走漏風聲,2009年,美國司法部注意到此事。

經過反托拉斯調查後,2010年9月24日,蘋果、谷歌、Adobe、英特爾等六家公司達成新協定,同意不再限制彼此之間互相挖角員工。

2011年,得知利益受損的上述公司6.4萬名員工發起集體訴訟,控訴巨頭通過秘密協定在2005年至2009年間壓低科技行業工資水準,并索賠30億美元。

曆時四年,2015年9月,該案最終以庭外和解告終,6.4萬名員工隻拿到4.15億美元賠償,去掉4000萬美元的律師費,平均每人僅拿到5800美元左右的賠償。對于年薪普遍超過十萬美元的科技巨頭員工來說,這筆賠償的象征意義超過賠償本身。

協定的瓦解,一方面有法律層面的因素,巨頭互相串通本身就是違法的。在“君子協定”簽訂的時候,施密特特意強調不願留下紙質檔案,以防日後被起訴。

另一方面,協定最初的目的是穩定各家公司管理層、關鍵員工,以及聯手壓低科技行業的工資水準。但随着新的科技公司崛起,想單憑幾個口頭協定壓低整個行業工資水準既不現實,也沒有太大意義。案件卷宗顯示,蘋果、谷歌等四家公司曾試圖拉攏Facebook加入協定,但遭到拒絕。

2010年巨頭同意廢除互不挖角協定,次年協定始作俑者喬布斯逝世,科技巨頭人才競争的“暗鬥”結束,接棒喬布斯的庫克開始了與其他巨頭的“明争”生涯。

值得注意的是,被喬布斯稱為“迄今招來的最好員工”的庫克,當初加入蘋果,也源于一次挖牆腳。

三萬億的蘋果,擋不住馬斯克的鋤頭

庫克

1998年初的蘋果,iMac、iPod等劃時代産品還未釋出,公司岌岌可危,競争對手康柏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銷售商。庫克剛從供職12年的IBM轉投康柏6個月,業績亮眼、前途光明,蘋果招聘人員多次和庫克溝通都被庫克拒絕。

不過後來庫克覺得應該和喬布斯見上一面,而這一次看似平常的會面,改變了庫克的命運。“我隻是想着去見見他,但突然間他開始談論他的戰略和願景。”庫克回憶道,“在不超過5分鐘的與喬布斯的面試後,我丢掉了謹慎和理性,加入了蘋果。”

有意思的是,喬布斯身體每況愈下而接班人未定的時間裡,許多企業都曾嘗試接觸庫克,除了IT企業,通用汽車、雷諾汽車等老牌巨頭都曾打過挖走庫克的主意。

2011年8月24日,庫克出任蘋果CEO的消息震動了全世界,緊接着第二天,他的名字又登上了各大媒體的頭條——他得到了巨額認證股權。CEO的職位,加之巨額的認證股權,确立了庫克在蘋果的地位,也打消了其他公司挖角的念頭。

4

後喬布斯時代,在營運天才庫克手下,蘋果公司進一步成長為集消費電子、電腦軟體、線上服務等為一體的科技行業巨頭。

2018年8月,蘋果成為首家市值破萬億美元上市公司;2020年8月,蘋果成為首家市值破兩萬億美元上市公司;2021年1月4日,蘋果股票盤中大漲,市值一度超過3萬億美元。

越發強大的蘋果,其員工團隊對外部企業的吸引力也在越來越強。科技行業每一次風口來臨,蘋果都成為被挖角的重點對象。

近些年崛起的電動汽車領域,是蘋果人才流失的重災區。在這一領域,蘋果甚至成為了競争對手的“人才庫”。

2015年,特斯拉從蘋果挖走大量員工,蘋果還以顔色,卻收效甚微。有消息稱彼時蘋果提供高達25萬美元的簽約獎金和60%的漲薪來吸引特斯拉員工,但特斯拉員工并不買賬,馬斯克稱特斯拉挖來蘋果員工的數量是蘋果挖走特斯拉員工數量的5倍。

三萬億的蘋果,擋不住馬斯克的鋤頭

馬斯克

2017年1月,在蘋果工作了11年的“Swift程式設計語言之父”克裡斯·拉特納加入特斯拉;而在一個月以前,曾負責Touch bar版MacBook Pro開發的蘋果Mac資深設計總監馬特·凱斯波爾特也跳槽到了特斯拉。

傳統車企福特也将鋤頭伸向了蘋果,2021年9月,福特挖走了蘋果汽車項目主管道格·菲爾德。

菲爾德的經曆相當豐富。2008年菲爾德加入蘋果,并于2011年擔任Mac硬體工程副總裁;2013年,他離開蘋果加入特拉斯,成為特斯拉的首席汽車工程師,負責監督Model 3的開發;2018年,他又重返蘋果,實際負責無人駕駛電動汽車項目。

沒有了“君子協定”的限制,庫克對這種“左右橫跳”的行為也沒有辦法。

不僅電動汽車如此,時下大熱的元宇宙亦然。過去幾個月裡,約100名蘋果工程師被Meta挖走,跟随紮克伯格一同進軍元宇宙。

不論明争還是暗鬥,矽谷的人才争奪戰不會停息;而不管馬斯克與紮克伯格誰的願景更能代表科技的未來,這背後都有蘋果的一份功勞。

參考資料:

《矽谷巨頭串通互不挖角的傲慢》商業周刊

《美國谷歌蘋果等6家科技公司不再限制彼此挖角》中國新聞網

《史蒂夫·喬布斯傳》沃爾特·艾薩克森,中信出版社

《矽谷人才争奪戰升溫!為防止被“挖牆腳”,蘋果給員工發高額股票分紅》光明網

《美國取消競業條款 矽谷巨頭恐重陷挖角惡性循環》IT時代周刊

《庫克:蘋果的後喬布斯時代》冷湖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