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聰明的人:不揭家醜,不看人短,不計是非

01

一個人真正的聰明,不是智慧無窮,而是大智若愚。

蘇格拉底說過:“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誠然,隻有把自己的姿态降低,融入到社會中去,才能聽到最真實的聲音,看到最真實的生活,彙集到更多的智慧。

不揭家醜,不看人短,不計是非,是一個人的修養,也是為人處世的方法。

真正聰明的人:不揭家醜,不看人短,不計是非

02

守好嘴,不揭家醜。

古人說:“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

一句話說好了,大家都心悅,說不好,就像鋒芒一樣,紮得大家心痛。

如果在言語上把握不準,禍事跟着就來了。

作家馮夢龍的小說裡,有一個叫魏鵬舉的男人,宋朝人。他年少得志,中了舉人,還娶了一個美貌的妻子。

有一年,他辭别妻子,再次參加科考,中了榜眼。

魏鵬舉一時高興,邀幾個朋友喝了很多杯酒。酒後,拿起筆,寫信給妻子:“我在京城,沒有人陪,找了一個小妾。你趕緊過來,一起享受富貴吧。”

“找了一個小妾”,本是一句戲言,很快就被妻子看透。妻子也“将計就計”,回信一封:“我在家裡,找了一個小老公,過幾天,我們一起去京城,和你會面。”

不料,他們的書信被一個好事者看到了,拿去給朝廷裡的人看。皇帝氣憤不已,認為魏鵬舉人品有問題,撤銷榜眼的成績。

“戲虐有度,出言有尺”,一些荒唐的話,一旦變成了話柄,就百口莫辯了。

有人說:“華麗的旗袍裡,也有虱子。”

家庭和睦、幸福,是一種表象,不能百分百确定,家裡沒有破事。但是我們要懂得維護家庭,厘清楚“裡外”,家庭裡的言語,不要外傳。

要知道,幸福的家庭之外,總有人見不得“你”好。

揭露家醜,就是制造傷疤,痛苦的是自己,坐山觀虎鬥的是别人。

真正聰明的人:不揭家醜,不看人短,不計是非

03

管好眼,不看人短。

俗話說:“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感情是很微妙的。如果你的眼裡有刺,那麼你看什麼都會有刺;你帶着墨鏡看人,别人的臉色都是黑的。

真正聰明的人,會照顧比自己低級的人,會鼓勵别人往前走。

讓别人舒服了,自己也會舒服,并且可以從中獲得利益。

有一位名人,去了巴西,發現這裡大部分的國内航班,沒有商務艙,隻有經濟艙。

經過一番分析,他發現,巴西的經濟水準不高,土地面積不大。旅客都是短途客,需要的是快捷,便利。

另一方面,旅客都坐經濟艙,沒有距離感,展現了平等,照顧到了窮人的面子。

一個人的短處,正是他“沒有面子”的地方,你如果總是盯着看,就會令他難堪。如果他使勁去遮掩,結局适得其反。

如果你盯着他的長處看,他會很有面子,自信心也會迅速提上來。

比方說,一個長相難看,歌喉很美的人,你可以給他的歌聲點個贊,并且對他微笑;一個走路搖搖晃晃的孩子,你不要埋怨他走得慢,而是鼓勵他堅持練習。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你善于發現别人的長處,那麼别人就會感激你,并且發現你的長處,彼此交往,就形成了互幫互助的格局。

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你就是用智慧去尋找世界的本質,而不是單純地看外表。

真正聰明的人:不揭家醜,不看人短,不計是非

04

善用智,不計是非。

古人說:“未經他人事,莫論他人非。”

是是非非的事情,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如果你要牢記的話,心靈就會被塞滿。唯有忘記,才能活得輕松。

有人認為,一個人煩惱不休的根本原因,就是智慧不夠。

一件事,想七想八,好事變壞事;一個無緣的人,思來念去,就變成了心病。

很多時候,要這樣去思考:并不是所有的人和事,都要看透;看不透,就放下,算了。

晉朝時,藝術家戴安道決定歸隐山林,但是他的兄長戴逯,卻堅持在朝廷做官。

朝中大臣謝太傅問戴逯:“你們兩兄弟,怎麼差别那麼大啊?”

戴逯回答:“我受不了鄉下的清苦,但是弟弟卻樂此不疲。”

人與人比較,是有很大差距的,是以說,大部分的是非,都是因為你的“心理失衡”,無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還急着要表達出來。

比方說,你的朋友失戀了,借酒澆愁,你說他沒有出息。這話要是傳出去了,朋友會認為你不夠義氣,甚至與你交惡。

是非恩怨的源頭,其實是“你自己”。

過去的,就忘了,當下不愉快的,就放下,你和誰在一起,去任何地方,都會變得單純而美好。

想不通、氣不過,就責備自己幾句,敢于刀刃向内,才是聰明。

真正聰明的人:不揭家醜,不看人短,不計是非

05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不管你多聰明,也有想不到、看不清、說不透、理不順的時候。

是以,任何時候,收起自己的“聰明”,才能避免“聰明”誤傷任何人。

關好自己的家門,關心自己的家人,愛護家庭的榮譽,家庭就會其樂融融。哪怕大家都有傷痕,也會把傷痕變成成長的動力。

調整自己的眼神,在眼睛裡藏着一個春天。這樣的話,在冬天裡,也會發現春天的影子,睜開眼睛,就發現了一朵怒放的臘梅。

忘掉是是非非,懂得一笑而過,才能有空間,容得下世界。拔掉心靈的雜草,花朵就能紮根。

做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也罷。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