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家書,叫“平安批”,收到一份平安批,心裡的石頭就落地了。
品讀《平安批》一書,源于這句話帶來的觸動。仿佛自己也穿越了時間的長河,通過那一封封平安批與曆史進行對話。
“批”是閩南語,即“信”的意思,平安批,即平安信。潮汕、閩南華僑與他們家鄉之間的書信往來便是“僑批”。廣大僑胞身在海外,心系祖國,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曆史貢獻,僑批亦是一部華僑移民史、創業史,記載了當年漂泊海外中國僑民的艱辛奮鬥曆程。讀陳繼明先生的《平安批》,對這獨特的僑批文化以及潮汕人下南洋的奮鬥故事又有了新的了解與感悟。
書中,鄭夢梅肩負重振溪前家業的使命,而立之年隻身闖蕩南洋。在異國他鄉,“平安批”竟意外地成了他一生的事業。抗日戰争時期,潮汕僑商以各種方式抗日救國、赈濟難民。鄭夢梅與親友們毅然決然投身于報效祖國的宏圖大業,開辟了一條新的在戰火中運送番批及抗戰物資、捐款的“生命線”……以平安批為媒介,小說融入了百年的世事變遷,寫出了一方人的精神世界,更寫出了一顆顆重情守義、愛國愛鄉的“中國心”。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家國情懷和人間煙火總是扣人心弦。《平安批》一書融入了潮汕地區原汁原味的方言土語番批、後生仔、石靠……極具鄉土氣息,同時又飽含藝術氣息,同時還對潮汕及南洋地區的飲食、建築、戲曲、宗教、習俗等進行了一定的描述,使得該書故事性、趣味性、知識性并存。而作為西北人的陳繼明先生,曾長期在西北工作生活,後遷居珠海。“外來者”的身份和視角,讓他“可以不做潮汕的代言人”,“可以跳出潮汕看潮汕”,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懷着濃厚的興趣去探索去解讀潮汕本土文化的“根”和“魂”。
家是小小國,國是千萬家。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就是建立在家的基礎之上,強調家庭的和諧圓滿,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仁愛。《平安批》沒有從宏觀的角度去介紹潮商的家國情懷,而是滲透在一封封平安批中,浸潤在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和故事裡,頗有靜水深流之意。
潮汕有俗諺:工夫久久可謀生,生意細細會發家。《平安批》論及潮汕僑商群體的低調謙卑與驢生拼死,最為令我印象深刻。陳繼明先生說:“潮汕人的性格其實是中國人的性格,甚至可以說,是中國人性格的加強版。這樣的性格,是傳承,是血脈,也是經驗和現實教化的結果。”
市國資委機關黨委 張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