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古代有一位害眼病的姑娘,因為一直治不好,最後雙目失明了。後來,她在無意之中遇到了一位名醫,名醫檢視了她的病情之後,表示能夠治好她的眼病,但是需要在耳朵上面進行紮針。
在征得這位姑娘同意之後,名醫就用銀針在姑娘左右兩邊的耳垂上各自紮了一針。這一紮,可就出現了奇迹——姑娘的眼睛居然治好了!為了表示對名醫的感謝,姑娘讓銀匠精心制作了一對耳環,每天都戴在耳朵上面,以此來銘記名醫的功勞。
清代文學家李漁在《閑情偶記》中寫道:舊時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對古代女子而言,簪、珥是多麼重要的首飾,而今雖然簪子已經不多見,但耳飾卻推陳出新,仍然是經典不落伍的時尚潮流飾品。

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耳飾就已經存在了。那個時候沒啥冶金工藝,是以耳飾的制作材料基本都是玉石、水晶、獸骨等等。
其實耳飾的發展曆史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從先秦周朝開始一直到唐代,耳飾就備受打壓,因為當時的社會普遍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應該傷害它,隻有蠻夷、奴隸才會打耳洞。《妖貓傳》裡楊貴妃一出場,明晃晃的大耳環非常搶眼,這絕對是有違曆史的。
《貓妖傳》
有打壓,自然就有興起,耳飾的興起始于宋代。這是一個大發展時期,很多首飾都得到了傳承與創新。宋朝的耳飾,造型更靠近現代,繁複精細,而且題材也頗為文雅可愛。
到了明朝,耳飾的款式就更加百花齊放了。不僅女子個個有耳洞,就連一些男子也會穿耳,因為耳飾在當時有“護身符”的意思。
清代的耳飾有兩套系統,漢女佩戴的跟明朝差不多,以金銀、珍珠、玉石為主體,再搭配各種寶石;而滿人跟漢人不同,她們要講究“一耳三鉗”,這還是乾隆皇帝強調過的滿族規矩。不過,清朝的珠寶史也是滿漢融合的曆史。
一耳三鉗
耳飾可以說是全身上下的點睛之筆,即使再平淡的打扮,隻要戴上一副時髦耳飾,整個人都會靈動飄逸起來。耳飾發展至今,不論是樣式、材質都推陳出新,越來越時尚、健康、潮流。
監制 | 先宏明
編輯 | 巫家宏
部分圖檔素材整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