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棄官不仕隋朝,唯願追随世民,他終成一代明相

棄官不仕隋朝,唯願追随世民,他終成一代明相

杜如晦

由于隋炀帝的殘暴統治,天下大亂。各地軍閥紛紛帶兵起義。想要有所作為的杜如晦自然不甘心,在暴君手下得不到重用,于是決定追随李世民,李淵的次子。李世民也是個有學問的人,在他眼裡這個杜如晦就是像房玄齡一樣的人才,是以才重用他。這兩個人也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在杜如晦的協助下,李世民很快在軍中站穩了腳跟,并幫助父親李淵奪得了隋朝的天下,建立了唐朝。在玄武門事件中,杜如晦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是以唐玄宗登基後,他也被加進了軍銜。說到杜如晦,難免想到房玄齡,在他們兩人的配合下,他們共同為皇帝選拔了一大批真正有用的人才,定型了唐朝适用的法律,并在曆史上稱之為"衆議院計劃和決定"。

到了隋朝,他棄官不任,卻甘願追随庶民。

杜如晦出身官宦世家,父親也曾在隋朝朝廷任職。小時候的杜如晦很聰明,喜歡與人談古論今,是以學識淵博。其實,與别人不同的是,杜如晦的道路更加曲折,他沒有通過科舉進入朝廷做官。但卻受到禮部侍郎的器重,選他為預備官員。

棄官不仕隋朝,唯願追随世民,他終成一代明相

這吏部侍郎高孝基也是杜如晦生命中的一個貴人。對他評價很高,對他說,你有冷靜的頭腦,有處理各種事情的能力。你是國家不可或缺的棟梁。但現在你還年輕。我希望你能堅持自己的初衷,先從基層獲得經驗。于是杜如晦當上了阜陽縣尉,這種情況并沒有持續太久。也許是因為人民的殘酷統治和隋炀帝的難以忍受,全國各地都爆發了起義。其中就有李淵父子。

當時,由于統治者的無能,隋朝的軍隊一直被忽視,當李淵父子率領軍隊反抗隋朝統治時,甚至有些隊伍不戰而降,是以很快李世民就跟随父親拿下了長安。平定長安後,杜如晦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位貴人,就是與他共同被稱為方謀杜端的房玄齡。

棄官不仕隋朝,唯願追随世民,他終成一代明相

房玄玲

房玄齡也是一個一心為君之人,他知道杜如晦是個人才,就把杜如晦介紹給了李世民。經過簡短的交談,李世民覺得杜如晦是個難得的人才,他有獨到的見解,還經常說出自己的心裡話。于是就帶着他一起去給他出主意。而這次杜如晦也沒有讓李世民失望,在他的輔佐下很快就在軍中站穩了腳跟。也掌握了軍隊的大部分。在他的運籌帷幄之下,很快就消滅了王世充等割據勢力,進而擴大了唐朝的版圖。

發動玄武門事變,最終幫助李世民登上皇位。

前有秦二世胡亥謀害扶蘇奪位,後有康熙末年九子奪位,唐高祖李淵自然無法回避。在曆史記載中,唐高祖有三個兒子,其中便是隐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以及齊王李元吉。

棄官不仕隋朝,唯願追随世民,他終成一代明相

李世民

三人之中,秦王李世民對唐朝的建立貢獻最大。也是能人轶事最多的地方。此外,他還不斷率領軍隊平定各地的割據勢力。而他在民間的威望也越來越高,嚴重威脅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地位。于是兩人互相勾結,想要謀害李世民。

此時的李世民剛剛成立學館,卻對他們的陰謀毫無察覺。學館成立後,他把責任交給了杜如晦。并經常親自前往與杜如晦探讨儒學,常常一去就是一夜。李建成很害怕,在他看來,這個杜如晦才華太過突出,絕對會成為他通往皇帝路上的絆腳石。于是,他建議李将他趕出京城。

棄官不仕隋朝,唯願追随世民,他終成一代明相

其實,就算不在京城那又如何,在李世民的身邊也是最不缺能人的。一次偶然的機會,李世民得到了李建成将發動政變殺死他的消息。于是,他趕緊和衆多謀士商量如何應對。在杜如晦看來,兄弟之間也要明算賬,何況這是為了争奪皇位?自古以來,為了争奪皇位而不擇手段的人不在少數,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為了保全自己,不妨先下手為強。在他的勸說下,李世民終于下定決心,發動玄武門事變,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也成為了太子,杜如晦便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唐太宗即位後,他也随侍在側,擔任要職。

果斷工作,與房玄齡合作,稱房謀杜斷。

貞觀三年,杜如晦擔任尚書右武社一職,但仍負責選官。在他的選拔下,一批真正有才能的人進入朝廷為官,使朝廷呈現出生機和活力。與唐朝另一位名相房玄齡不同,房善于出主意,卻不敢輕易做決定。但杜如晦果斷,能在衆多方法中選擇最好的一種。是以他們經常合作完成,共同為唐太宗出謀劃策。也就是後人常說的"屋漏偏逢連夜雨"。杜如晦是一個揚長避短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弱點,是以他和房玄齡合作。進而挑選出最适合皇帝的方案。

棄官不仕隋朝,唯願追随世民,他終成一代明相

唐太宗李世民對這樣一位肱骨大臣也十分滿意:知量清舉,神采凝然,德宣内外,聲溢廟堂。料推柱,為君以遠,防其帳,以倫霸圖;學通經書,德範廣茂,隐犯相随,忠實于每日新聞。

作為一代宰相,這個杜如晦能幾十年如一日地為皇帝考慮,一心一意地輔佐皇帝,實屬難得。都說古代的讀書人有了才之後就會仰仗才華,但杜如晦卻是其中的例外。在他身居高位的時候,他依然在不斷的學習中充實自己,為太宗治理天下出謀劃策。對于貞觀盛世的到來,難怪後來稱他為一代賢相。

簡介:

劉奎曾這樣評價唐代名相杜如晦:聖君若靈,他會生出一個有道德的人。夷夷二公,實開運佐。章含經度與緯度,求深夾輔。笙磬諧音,隻有房和杜。作為唐太宗手下的謀士,杜如晦在當時地位很高。讓大家驚訝的是,一開始,他在隋朝朝廷做官,輔佐隋炀帝以穩定國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