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疆我的家—豔陽天
01
艾合塔木來自喀什地區伽師縣江巴孜鄉尕勒村,他的爸爸幹了20多年木匠,用一雙勤勞、靈巧的手讓一家人過上了好日子,每年家庭收入有10多萬元,在當地家裡經濟條件算是非常不錯。
去年6月,聯考結束後,艾合塔木的爸爸吾買爾江·賽買提,卻要求艾合塔木自己打工掙學費。
用吾買爾江·賽買提的話說是“人隻有勤快了,日子才能越過越好。年輕人嘛,要學會吃苦。”
艾合塔木在爸爸的木材加工店裡打了兩個多月的工,掙到了7000元,他用這筆錢繳了大學第一年的學費,還買了新衣服和生活用品。
如今艾合塔木·吾買爾已是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大一的一名學生了。
艾合塔木的姐姐卡地爾牙·吾買爾在蘇州大學計算機學院讀大三,在她的記憶裡,父母很勤快,他們姐弟倆也從小就學會了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雖然大學裡功課挺多,但一有時間卡地爾牙就會找些校内兼職。
周一到周五她盡可能完成學習任務,周末時間則去兼職,現在每個月差不多能掙1300元。
卡地爾牙平時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至于賺的這些零花錢,她主要用來買生活用品,偶爾也會去旅遊,開闊眼界。
1300元在許多人看來确實不多,卻是她自食其力的開始,也是走向自立自強的起點。
家教是一個家庭的精神核心,于潤物無聲處感染人、滋養人,什麼樣的家教就會塑造什麼樣的人!
古語有言:“為人父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
前段時候,一個多年沒見的同學在微信群裡借錢,說自己要做生意,結果本來熱烈交談的群,一下就鴉雀無聲了。
這位同學是出了名的,因為他的好吃懶做。記得小時候讀書的時候,他每天的起床的洗臉水是奶奶打好,然後由奶奶穿衣服,爺爺喂飯,上學的書包永遠是爺爺背着。
讀中學後更是這樣,每次一堆臭襪子髒衣服塞一袋子,放假的時候就拿回去給奶奶洗。
最主要的是還愛借錢,讀書的時候就幾乎把所有的同學借一個遍。
沒想到現在30多歲了,還是老樣子,聽說剛剛跟妻子離婚,家裡的孩子判給了妻子。也沒有一個正經的工作,天天就是瞎混,不想努力,就想通過借錢來發财。
結果混成了一個這樣的光景。
兩相對比你可曾能想到,吃苦能讓一個人變得強大。一個人隻有經曆了苦難這所學校的教育,才能獲得實際有用的智慧。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很苦!
02
毀掉孩子最快的方式:一味地在物質上富養他。
曾經和一位研究心理學的朋友剖析一個新聞事件。
上海一名男子,向母親索要2萬塊錢,母親沒有,男子就讓母親去親戚那裡借,母親不肯。
誰知,男子直接動手要挾,将母親拖行甩來甩去,用衣服抽打母親的頭部。
母親傷心又無奈地癱坐在台階上,一臉絕望。

是什麼讓一個男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對母親拳腳相加?
朋友一語中的:“正是母親無底線的愛,無底線的物質滿足。”
很多為人父母者,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慣着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
别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要有。
不能讓孩子被别人看不起,自己苦點累點沒什麼。
哪怕月薪3000,壓彎了背脊,也要供孩子過上富人家的生活。
父母自己買一件50塊的T恤都得思量良久,孩子卻一身名牌,随随便便一雙鞋子就幾百上千。
父母在外吃頓像樣的便當都舍不得,病了怕花錢不敢去醫院,給孩子花錢卻像潑水一般,一餐飯花掉上百。
于是,窮人家硬生生養出了一個花錢大手大腳、不知人間疾苦的“富二代”。
過度“富養”,恰恰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等到孩子長大,他早已不是幾十塊、幾百塊就能輕易滿足的人了,動辄幾萬元、幾十萬元,此時父母早已無力支撐。
已經習慣被滿足的孩子,突然被父母一口拒絕,心裡承受不了巨大的打擊,為了威脅父母讓步,就更容易選擇偏激的方式。
近些年,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
江西一名15歲的少年,因為父親沒有給他買電腦,竟然直接跳樓自殺,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25歲的日本留學生汪佳晶,每個月都要從母親那裡索要7000元生活費。母親四處舉債供他上學,一時拿不出錢,他竟然殘忍地捅了母親9刀。
富養沒了底線,愛沒了限制,就會成為扼殺孩子的刀子。
正如盧梭所說:
“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一味在物質上富養孩子,不是愛,是最大的害。
03
你看艾合塔木的爸爸,雖然在偏遠的南疆鄉村有着相對富裕的生活條件,但他想到的卻是讓孩子吃苦。
而無底線的溺愛,卻越愛越心寒。
從小被滿足的孩子,習慣了自己飯來張口、父母一味遷就的生活,感受不到父母的辛苦,更加不懂得感恩。
2021年1月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三師四十四團居民馮女士自己和老公辛辛苦苦打工攢下2.4萬元。
兒子小楊每日用馮女士手機做網課作業,在上完網課後,就通過手機觀看網絡直播和玩網絡遊戲,其後來偷偷綁定了母親的銀行卡給主播刷禮物打賞和充值購買遊戲皮膚。
剛開始見母親沒有發現,便每日不停的持續加額“打賞”,最後把銀行卡内的2.4萬元都打賞了主播。
好在經民警的不懈努力和網絡平台的層級評定稽核,馮女士的2.4萬元最終全部退回。
無獨有偶前不久新疆特克斯縣一名12歲女孩打賞主播5萬多元,2小時花光了奶奶的養老金,多虧民警及時追回。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12歲的孩子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了。幾十年前的時候,12歲的孩子,基本是家裡的半個頂梁柱了。
哎!不懂事的孩子,最傷父母心。
此時,愛有多深,心就有多痛。
想起另一則新聞。
2020年黑龍江穆棱的趙桂甯以691分的高分被清華大學錄取。
趙桂甯家庭條件不太好,知道被清華錄取後,他還未多享受幾天的喜悅和輕松,就連忙跑到了建築工地打工。
家在農村,父母歲數比較大,趙桂甯說:“父母挺不容易的,現在聯考結束了,我就靠自己的行動給父母減輕點負擔。”
工地的負責人知道他情況後,另外給他加50元一天。
建築工地上的工作又苦又累,對于一個剛畢業的孩子來說難度并不小,但是對于即将上大學要面臨各種費用的趙桂甯家庭來說,一天工錢,能夠解燃眉之急。
看到這裡,我心裡一陣心酸,也有一種佩服和感動,這樣努力的孩子值得我們所有人鼓勵和欽佩。
有的孩子對父母的付出和苦難麻木無感,而有的孩子卻懂得心疼父母,願意為父母分擔。
于父母而言,有一個如此有責任心又上進的孩子,是生活中最大的慰藉。
父母最大的歡喜,不是子女成器,而是孩子終于讀懂了自己。
04
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講了一對一母同胞的兄弟,人生際遇卻天差地别的真實故事。
富哥哥住着聯排别墅,是一個身價千萬的企業家。
而弟弟居無定所,開着一輛卡車,靠打零工過着節衣縮食的生活。
從小,兩個人的環境并沒有多大的不同,住一樣的房屋,吃一樣的食物,受一樣的教育,有一樣的父母……
唯一不同的就是,在20歲之前,弟弟一直在吃“糖”,哥哥卻總在吃苦。
當弟弟躲在父母懷裡遊手好閑的時候,哥哥幫别人遛狗、修理草坪、送報紙、在超市打工。
當弟弟閑得到處闖禍的時候,哥哥已經離家創業,曆盡艱辛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弟弟生活在甜甜的蜜罐裡,享受着父母的寵溺,長大後變成了凡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人。
哥哥在生活一次次錘煉下,學會了如何生活,如何為人處世。
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過:“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愛孩子是人的天性使然。但再愛孩子,也無法永遠替他走路,也不能把他捧在手心一輩子,溺愛至死。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把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該讓孩子吃的苦,一點都不能省,這裡我要給艾合塔木的爸爸點贊。
社會畢竟不是孩子的父母,不吃苦的孩子,成年之後更吃虧。
為了自己、為了孩子、為了社會,讓孩子吃點苦吧!
支援一下小編,請下方點贊、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