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歐洲經濟最為強盛的國家,它對歐洲乃至世界都具有巨大的影響力。然而正是這樣一個潛力巨大的國家,從中世紀開始直至近代工業革命爆發之前,卻落後于歐洲其他大國,并長期淪為列強進行地緣博弈的角鬥場。

作為一個地理位置處于歐洲中心地帶的國家,德國的地緣缺陷非常明顯。德意志人站在歐洲的中央位置固然有利于文化的碰撞、交流和傳播,有助于陸路商貿交通以促進繁榮。但卻也是以成為四戰之地,成為群狼環伺的窺視之地。本文就讓我們從地理位置的層面分析對德意志建立中央集權化國家、軍事國防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四戰之地導緻中樞财政負擔?※
前文提及德國的地理位置處于歐洲的中心,其北方有丹麥、瑞典,東邊有斯達夫族群,西邊與法蘭西毗鄰,南邊有羅馬教會,并且還與英國隔海相望。由于德意志空間基本位于歐洲大陸腹地,是以它相較于島國與半島國家存在很大的防禦劣勢。幾乎所有方向的邊界都需要防守,這意味着德意志需要花費更大規模的軍費去確定國家安全和政治穩定。高昂的統治成本意味着更大的變數,這導緻德意志的統一天然不如周邊其他國家穩固。
自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承襲了法蘭克帝國的衣缽,其君主加冕為羅馬皇帝之後,始終存在南下亞平甯半島征服羅馬城的欲望。然而自“丕平獻土”之後,羅馬教會擁有了自己的領土,即教皇國。羅馬教會以教皇國為根基,以宗教為抓手,在歐洲長期宣揚教權至上論,與德意志皇帝産生激烈沖突。在長期争霸的過程中,德意志軍事力量受到嚴重削弱,進而導緻中樞權力滑落到地方諸侯的手中。與此同時,德意志還需要應對東方斯拉夫、匈牙利等族群和西邊的法國,所幸的是中世紀時期這些國家也基本未完成中央集權化程序。
※多中心地形導緻割據長期化?※
神聖羅馬帝國的中樞權力喪失之後,就再也未能重新恢複過來。德意志地區由此步入了一個諸侯小邦不斷鞏固自身權力的曆史時期,政治也是朝着地方分裂化的方向發展,這其實與德國的地形地貌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們知道在古代的中國中原王朝,秦漢隋唐時期以關隴漢中為天下核心,北宋以河洛地區、明清以河北地區為京畿直隸,這源于上述地區在不同時期均為當時中原的經濟中心。德意志地區自古以來就不存在這樣一個經濟中心,柏林、維也納、巴伐利亞、科隆等地皆可傲視一方,卻難以構成對整個地區的碾壓優勢。相比較而言,法國的巴黎盆地就很好地發揮了一個穩定整個法蘭西人口的經濟中心作用,繼而也成為了法國長期穩定的政治中心。
在這種地理環境下,當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的地方諸侯逐漸發展起來之後,想要完成中央集權化可謂難于登天。後來在拿破侖戰争期間,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被廢黜,德意志地區從法理層面也陷入了割據混亂之中,直至俾斯麥和威廉一世率領普魯士以武力發動三次王朝戰争才勉強完成了“小德意志方案”的統一,其内部卻依然殘留大量北德同盟乃至漢薩同盟時期貴族共治的痕迹。
※大西洋時代喪失經濟樞紐地位?※
事實上,自從歐洲三十年戰争結束以來,歐洲便建立了威斯特法立體。這一體系以戰後簽署的幾份合約而命名,它們被統稱為《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代表着歐洲均勢秩序的建立。這場曠日持久的大戰,其主戰場本就爆發于德意志地區,因而造成了該地區約三分之一人口的死亡、帶來了200年的經濟倒退,并且裂變出360多個邦國,徹底淪為歐洲其他大國的博弈場所和緩沖區域。更為要命的是,中世紀曾長期占據的歐洲經濟樞紐地位也已經不複存在。自奧斯曼帝國占據君士坦丁堡以來,地中海貿易線路被阻,自意大利北越阿爾卑斯山到達德意志的貨物驟然減少,西班牙、葡萄牙是以掀起了開辟新航路的運動。
當非洲好旺角航線和美洲新大陸相繼被發現之後,歐洲經濟逐漸從地中海沿岸轉向了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以及荷蘭,德國經濟地位不複存在。倫敦、塞維利亞、裡斯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這些新興城市逐漸取代了威尼斯、紐倫堡、科隆等昔日的商業中心。這就導緻德意志地區的工商業階層誕生的時間要遠遠落後于西歐地區,更罔論發展工商業還需要擁有一個統一、龐大的國内市場了。
綜上所述,德意志地區之是以在歐洲中世紀迅速衰落,并在歐洲工業化浪潮中遠遠滞後于鄰近大國,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産生了極大的影響。位于歐洲中心位置的德國固然能夠吸納四方文化、技術,同時也成為了四戰之地,其軍事花費遠高于周邊島國和半島國家。當中樞權力漸漸不支之後,德意志地區旋即陷入了諸侯割據的泥潭,卻因缺乏一個占據足夠優勢的中心而難以重新統一,最終淪為大國博弈的角鬥場。當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後,歐洲經濟中心轉移至大西洋沿岸,德意志地區的經濟區位優勢不複存在,工商業發展出現嚴重滞後。
所幸的是,在傳統德意志地區以東地區,普魯士迅速崛起并很快融入到德意志邦國體系中來。普魯士為德意志帶來了更長的海岸線、更具優勢的平原沃土和更為精悍的軍隊精神,最終成功統一了德意志,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縮小或超越了歐洲其他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