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此酷刑,受刑時并無疼痛,卻讓人羞愧萬分!司馬遷:比挨闆子嚴重

人類社會的任何階段,都需要有一定的懲罰手段去懲戒犯罪之人。而懲罰的手段是什麼,輕重程度如何,曆朝曆代、各個國家都有所差異。

恥辱刑是中國古代常見的酷刑之一。這種類型的刑罰,其目的并不在于給受刑人帶來肉體上的痛苦,而是強烈的精神折磨。

例如,比較常見的墨刑。這種用刑方法便是刺或者劃開受刑人的皮膚,注入墨汁。一個人受墨刑之後,面部或額頭上時時刻刻地帶着代表罪行的文字,走到哪裡都會受人唾棄。《水浒傳》裡的宋江,盡管成了一百零八将的老大,風光至極,但他一旦想到自己的臉上還有刺字,便心情沮喪。可見這種刑罰懲罰效果之明顯。

此酷刑,受刑時并無疼痛,卻讓人羞愧萬分!司馬遷:比挨闆子嚴重

宋江劇照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今天要說的這種酷刑,受之并無疼痛,卻可以讓人羞愧萬分,這就是“髡刑”。

所謂“髡”,便是剪發的意思。秦律中有“死罪”和“刑罪”之分,“髡刑”就是“刑罪”之一。《睡虎地秦墓竹簡》曾明确地提到過“髡”。根據記載,被剪掉或拔掉頭發和胡須的人,都被國家認為是罪犯。由此便可以窺知古人重發須的觀念。

此酷刑,受刑時并無疼痛,卻讓人羞愧萬分!司馬遷:比挨闆子嚴重

成湯畫像

中國古人是十分注意保護自己頭發的。在遠古時代人們的眼中,頭發有極濃的神秘色彩和象征意義。如成湯就曾犧牲自己——“剪發斷爪,以己為牲”。可見,頭發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人身的精華。

重視發須的觀念繼續進化,最終被儒家吸收到自己的理念中,逐漸成了百姓的基本觀念。正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當時的人們将保全和繼承父母的身體發膚視為大事,以不能保全為恥辱。如我們都很熟悉的曹操,就曾以“割發”來“代首”。

此酷刑,受刑時并無疼痛,卻讓人羞愧萬分!司馬遷:比挨闆子嚴重

曹操劇照

“髡刑”的實施标準為何?

那麼,“髡刑”的受刑人需要被剃掉多少頭發呢?會不會成為光頭?

根據《肉刑論》等史料中的記載,古代“髡刑”是斷長發為短發,其長度一般是三寸左右。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如史學大家顧颉剛先生就認為“髡刑”是将犯人的頭發全部剃光。

在筆者看來,這些說法都有道理,很有可能“髡刑”的要求在曆史的發展過程中不停地演變。也就是說,“髡刑”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實施标準。

那麼,“髡刑”究竟有多重呢?這種刑罰看起來不痛不癢,但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卻認為:“髡刑”雖然是比較輕的肉刑,但是比“笞刑”(上古五刑之一,用闆子拷打犯人臀部、背部和大腿)還要重。

此酷刑,受刑時并無疼痛,卻讓人羞愧萬分!司馬遷:比挨闆子嚴重

司馬遷劇照

秦漢時期犯了“逃亡罪”的人,都會被施以“髡刑”,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頭發被強行剪掉,是會影響健康甚至性命的。這種刑罰顯然不僅有侮辱的作用,還會讓人們心裡不安、恐懼,間接性地起到減少犯人壽命的效果。

與“髡刑”相關的,還有“耐刑”。此刑即是剃去受刑人的須鬓。《漢書·高帝紀》中記載:“輕罪不至于髡,完其耐鬓”。可想而知,這種刑罰要比“髡刑”輕得多。

此酷刑,受刑時并無疼痛,卻讓人羞愧萬分!司馬遷:比挨闆子嚴重

準備受刑的犯人劇照

“髡刑”流傳到現在,引發了人們的思考

在特别重視尊嚴和人格的今天,如“髡刑”、“耐刑”這類恥辱刑在司法實踐中仍直接或間接地存在。

又如,非國家機關私下裡公布、傳播和曝光相關人員的照片、資訊等“新型恥辱刑”,表面上看起來很“溫柔”,沒有什麼害處,但實際上,在人們愈發重視個人隐私的今天,這些行為所帶來的危害和壓力,并不啻于古代的“髡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