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早早辭職歸鄉,為何還是被朱元璋滿門抄斬?

李善長何許人也?他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丞相(胡惟庸比他早死)。如此豐功偉績,朱元璋都忍不住誇他:

“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翻譯過來就是:當年輔佐漢武帝取天下的蕭何,後勤搞的那麼棒,千年以來,人人都稱頌他;可是,蕭何與丞相李善長相比,我看也未必比得上!

古來,人臣的最高典範,莫過于管仲樂毅、蕭何張良、諸葛亮。不論哪個能臣,被皇帝誇作“賽蕭何”,一定比賞他千兩黃金更讓他高興。

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早早辭職歸鄉,為何還是被朱元璋滿門抄斬?

可是,“賽蕭何”李善長并沒有像蕭何那般,不僅自己善終,子孫後代還富貴了整整一個朝代。李善長“退休”後,在家養老之際,忽然被朱元璋一紙诏書,落了個全家抄斬的悲劇。

蕭何之是以能夠善終,是因為他事事謹慎。劉邦“兔死狗烹”屠戮功臣之際,蕭何也多次受到猜疑,最終,蕭何主動“賤買民田”黑化自己,才躲一劫,成了西漢初年為數不多善終的開國功臣。

相比之下,李善長就沒那麼幸運了。蕭何可以通過黑化自保,李善長根本連黑化的機會都沒有。

須知,朱元璋一上台就頒布了一部治理貪腐的《大诰》,發動老百姓監督貪官污吏,一旦發現,一定嚴懲。簡而言之,就是“用兩顆人頭,換官場的二十年清廉”。

比如說,洪武九年(1376年),63歲的李善長因為連續多日身體不适,沒有去上朝,被禦史大夫、右丞相王廣洋檢舉,說他對皇帝大不敬。于是,李善長是以獲罪,被“降薪”處置(被削年祿一千八百石)。

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早早辭職歸鄉,為何還是被朱元璋滿門抄斬?

朱元璋當皇帝之後,多少官吏因大不敬,被剝皮實草下油鍋,李善長僅被扣了工資,連打都沒舍得打一下,還把女兒嫁到他們家當兒媳婦,足見朱元璋對他的“厚愛”。

洪武十八年,再度有人檢舉,說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曾經勾結胡惟庸,試圖謀反!

通常,像朱元璋這樣多疑的帝王,最見不得有人謀反,即便有功臣被誣告謀反,也要裡三層外三層地查,隻要發現有那麼一丢丢謀反的痕迹,也會不得好死。

李善長與胡惟庸什麼關系呢?

胡惟庸是因李善長的推薦,才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後來一路飙升,官職左丞相,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後來,胡惟庸,将自己的侄女,嫁給李善長的親侄女,兩家結為政治聯盟。

這可是妥妥的結黨營私啊,不論哪個有實權的君主,都極力打壓這個。

盡管兩家關系非同一般,胡惟庸案爆發之後,很多和胡惟庸有聯系的官員受到牽連,李善長卻毫發無損。

可歎!如果世間真的有信任,大抵,就是朱元璋對李善長了。也正是朱元璋的這種“信任”,将李善長拖入萬劫不複。

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早早辭職歸鄉,為何還是被朱元璋滿門抄斬?

李善長被告發後,朱元璋大怒!即便如此,朱元璋還是沒有将其處死,而是将李善長全家安置在崇明,以現在的話來講,李善長被軟禁了。

皇帝沒有下死手,說明,還顧及往日君臣之恩情。

李善長如果懂得明哲保身之道,就應該明白:朱元璋将其安置在崇明,是一種危險的政治信号,如果再敢以身試法,什麼君臣之恩都是廢話,估計全家都要跟着遭殃。

此時,隻要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撇清官場,好好地享受榮華、安度晚年即可。

李善長是怎麼做的呢?

1390年,李善長的外甥丁斌獲罪(胡惟庸案餘波),被發配邊疆。

被謀反罪牽連,皇帝沒有将其滿門抄斬,已經是法外開恩了。77歲的李善長在官場混了一輩子,愣是沒有看出其中的門道。

于是,李善長連續向朱元璋上書,請求赦免丁斌。

朱元璋并沒有搭理李善長,而是将丁斌的罪名,由發配邊疆改為滿門抄斬。對于李善長,朱元璋還是選擇“放過”。

如果說将李善長安置崇明,是一種暗示;那麼,此次将丁斌滿門抄斬,幾乎就是在說,你已經觸犯我的底線了,再越界,連你一塊兒弄死。

李善長就算再傻,也知道,自己該閉嘴了。

可惜,他閉嘴有點兒晚。

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早早辭職歸鄉,為何還是被朱元璋滿門抄斬?

丁斌在被處死之前,供出,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曾經勾結胡惟庸,而且還參與了謀反的詳細。朱元璋聞之大怒,立即将李存義父子抓來,并嚴加審訊。這一打不要緊,李存義将李善長給供出來了:

“善長與惟庸通賂遺,交私語。”

翻譯過來就是:李善長和胡惟庸關系很好,經常在私下聊天,兩人時不時還互贈禮品。

朱元璋終于忍無可忍,下令将李善長滿門抄斬!

李善長之死,是胡惟庸案的繼續,而胡惟庸案前前後後牽連而死的人,至少有3萬人!而這一切,本該與李善長無關。

他的死,真真應了那句話:“嘴快一時爽……”李善長若是能有蕭何一半謹慎,又何至于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