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到四十五,讨厭參加聚會,不願跟親戚往來,十有八九是這5類人

人到四十五,讨厭參加聚會,不願跟親戚往來,十有八九是這5類人

有作家認為,人生隻有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合群交友,而另一個階段則是獨處平靜。

這,便是從“多”到“少”的過程。不論是誰,都需要經曆“減法”的人生。隻不過,這需要時間的磨砺。

記得年輕的時候,總喜歡跟不同的人往來。在那時候的自己看來,身邊沒有一個朋友,那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于是乎,自己拼命地去交朋友。有些時候,甚至還會做出“熱臉貼冷屁股”的事兒。這,真的有必要嗎?沒必要。

這些所謂的“人脈”,都是虛假的,根本經不起什麼考驗。某一天,隻要我們遇到了什麼難題,相信這些“人脈”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沒錢之前,我身邊都是小人。有錢之後,我發現身邊都是好人。

為什麼“前後”的差距如此之大呢?難道說是“遇人不淑”嗎?

其實,并不是遇人不淑,而是“實力”的問題。人,依舊是那些人。隻不過,别人會看着你的實力來給你不同的“臉色”看。是以說,所謂的關系,都不值一提。

人到四十五,讨厭參加聚會,不願跟親戚往來的人,十有八九是這5類人。

人到四十五,讨厭參加聚會,不願跟親戚往來,十有八九是這5類人

01

第一種人:看透人際關系本質的人。

在大多人的刻闆觀念當中,多個朋友多條路,這是一種不可改變的現實。

但是,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這世上,真的存在“多個朋友多條路”的情況嗎?其實,不是朋友多了路才多,而是你有實力了,朋友才會聚集在你的身邊。

沒實力,沒底氣,别人就會瞧不起你,甚至把你踩成腳底泥。有實力,有底氣,大多人都會把你當成偶像來崇拜,都會卑微地抱你的大腿。

人際關系,并沒有那麼複雜,兩個字就能概括了——利益。

有利益,我們都是好朋友。沒有利益,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如此,大家各走各路,各相安好罷了。

人活一世,一切問題都沒有那麼複雜,隻要我們從“金錢”的角度去思考,那就足夠了。

人到四十五,讨厭參加聚會,不願跟親戚往來,十有八九是這5類人

02

第二種人:喜歡獨來獨往的人。

這世間既然有“群來群往”的綿羊,那肯定有“獨來獨往”的孤狼。羊群再好,也不見得比孤狼要強。

亞裡士多德認為,離群索居的人,不是神靈,便是野獸。

做人群來群往,完全被群體同化,那我們就隻能成為别人的“傀儡”而已。唯有超越群體,超越所謂的合群本性,我們才能做到活出“真我”。

很多人覺得,獨來獨往的人不好,一個人孤零零的,實在是可憐。

殊不知,獨來獨往的劍客,浪迹天涯,賦詩人生,對酒當歌。這,才是人生的幸事。也許,獨來獨往的人生,是時光指引我們的方向。

人到四十五,讨厭參加聚會,不願跟親戚往來,十有八九是這5類人

03

第三種人:被傷害過的人。

一個人,當他被生活傷害過之後,他才會知道什麼是“歲月靜好”的人生。

一個人,當他被人背叛過之後,他才會明白什麼是人心,什麼是人性,什麼人适合交往,什麼人不該交往。

年輕的時候,啥都不懂,認為所有人都是好人,所有聚會都需要去參加。是以,背鍋的次數多了,被人算計的頻次高了,我們也會慢慢地改變原本的想法。

有句話說得好,生活會改變你原來的想法,隻不過需要你付出痛苦的代價。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買單。這是年少輕狂的無奈。

每個人,都會在買單之後頓悟某些道理。這是成熟的表現。

其實,做個獨來獨往的人,也挺好。

人到四十五,讨厭參加聚會,不願跟親戚往來,十有八九是這5類人

04

第四種人:不想惹麻煩的人。

每個人都有這麼一個天性,不想招惹麻煩。

參與到群體當中,你需要跟别人“勾心鬥角”,也需要和别人“爾虞我詐”,生活仿佛隻剩下陰謀詭計,而少了一些和諧與安穩。

有精力的時候,其實折騰一段時間也沒有問題。但是,當人到了中年之後,相信我們都沒有精力參與到“爾虞我詐”的鬥争當中了。

如果讓你選擇,那你是選擇過“陰謀詭計”的生活呢,還是選擇過“和諧安好”的生活呢?相信我們都會選擇後者。

是以說,少跟不必要的過客往來,也許能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人到四十五,讨厭參加聚會,不願跟親戚往來,十有八九是這5類人

05

第五種人:向往自由的人。

人生有兩樣事情不能辜負,一樣是夢想,一樣是自由。

隻不過,在現實面前,我們選擇了放棄夢想,被磨平了棱角。但是,唯有“自由”是不可抛棄的。

所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抛。”

為了自由,我們選擇獨來獨往。為了自由,我們選擇一個人潇灑。雖然給人一種過分孤獨的感覺,可這種感覺,沒有經曆過的人都不會懂。

一群人有一群人的孤獨,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狂歡。

或許,追求我們内心的自由,便是在親吻屬于自己的人生。

文/舒山有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