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天下多事之秋,容易出現青年英雄;而在承平日久之際,那些由青年變成老朽的,便不那麼容易讓青年人出頭了。“老成持重”常常指摘人家“少不更事”,憑老經驗辦事也往往不肯相信年輕人,“新進後生”是個貶義詞,“嘴上無毛”也成為辦不成大事的根據。。。。。。

但三國時代的東吳,卻用雄辯的事實證明青年人起的重大作用。這大抵正因為當時是鼎足三分、征戰不息的特殊時期吧。
孫權手下有四員大将,對于建立和鞏固東吳政權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這四員大将就是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
這四員大将在建功立業的時候,年紀都不大。周瑜做建威中郎将,不過二十四歲;魯肅參加孫權的幕僚工作,也隻有三十上下;呂蒙在赤壁之戰時,是三十一歲;陸遜初在孫權幕下任職,年紀更小,不過二十一歲。
孫權手下不是沒有老将,像程普、黃蓋、朱治、韓當,都是孫堅提拔起來的老部下,能征善戰;但是孫權除了繼續發揮這些老将的才能之外,還新提拔一批年輕有為的人物,讓他們獨當一面,抗拒強敵,卒能成功,這卻是孫權知人善任的本領了。
知人固難,知人而能用則更難。當曹操的八十萬大軍,挾着優勢,乘着銳氣,真壓長江的時候,東吳内部底座紛紛,膽小怕事的,圖保家室的,另謀投靠的,都主張投降。假如孫權不是抱着“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就難免左右動搖,也不能聽主戰派周瑜、魯肅的勸告;即便聽他們的勸告,沒有知人善用的膽識,也不會毅然提拔周瑜為都督,進而取得戰功的。
任用陸遜也是一個例子。當劉備親率大軍,誓報荊州之仇的時候,東吳的局勢也是嚴重的。當時孫權手下不是沒有人物,像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他們或是孫策時代的老将,或是孫氏本家的貴親,或是孫權早年的舊交,都有一定的戰功;可是孫權卻提拔陸遜為大都督,讓陸遜率領他們作戰。彜陵一役,摧毀了劉備的“傾國之兵”,創造了戰史上以寡勝衆的赫赫戰例。這也可見孫權在用人方面的見識高明。
在上者能知人用人,固然重要,但在下者能團結一緻,也同樣十分重要。東吳的幾位将領,雖然還在血氣方剛的青壯年,卻能不忌才、不互相排斥、不打擊别人擡高自己,這也是東吳能夠制勝強敵的重要因素。
魯肅是周瑜舉薦給孫權的。當時魯肅的朋友劉子揚,曾寫信給魯肅,勸他投奔在巢湖擁兵萬餘的地方豪強鄭寶。魯肅正打算前往,周瑜知道了,就把魯肅留住,介紹給孫權。孫權同他談了一席話,十分投機。不料張昭卻诋毀魯肅,說他“謙下不足,年少粗疏”,不可使用。孫權沒有聽張昭的話。後來周瑜患病,臨死之時寫信給孫權,說“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孫權毫不猶疑,即拜魯肅為奮武将軍,代瑜領兵。
呂蒙是武人出身,不曉作書寫字,雖有戰功,魯肅還是沒有重視他。後來有一次同呂蒙談話,呂蒙替他訂出五條應付關羽的計劃,使魯肅大為驚異,稱贊他“非複吳下阿蒙”,當即結為朋友。魯肅死後,呂蒙便又代魯肅統領軍馬,這可能也是魯肅的主意。
呂蒙襲取荊州,不久便患了重病,回到建業。孫權問他:“誰人可以接你的職務?”呂蒙當即推舉陸遜,說他:“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可以大任。”陸遜後來能夠擊敗劉備大軍,功業顯赫,同呂蒙的舉薦自然是有關系的。這幾位統領,真可謂“知人善任”了。但如果不是平時做到虛心待人,講求團結,以大局為重,也是不可能發現真正人才的。自然,孫權對臣下的建議能夠虛心接納,對接任者放手任用,更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那麼,赤壁之戰時,孫權是多大年紀呢?也許你不相信,他隻有二十七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