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長不要錯過的這些内容

家長不要錯過的這些内容

今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的第4天,依法帶娃和教育孩子成為千萬家長以及社會關注的問題。

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家庭教育促進法。并于2022年1月1日實施。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和實施,将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為“國事”。是以,依法帶娃成為網絡熱詞。

為了讓家長能夠更好地依法帶娃、依法管教孩子,家庭教育促進法不僅有針對性地列舉多條教育内容和方式,解決家長“教什麼”“怎麼教”的困惑,還給家長作了提醒:一旦違反相關規定,将被幹預。

家庭教育促進法和“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有效地緩解了“教育内卷”給家長帶來的焦慮,給孩子帶來的負擔。“雙減”就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教育訓練負擔。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就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采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郭林茂。郭主任說,制定家庭教育促進法,就是重視家庭、家長在未成年人成長中的獨特作用,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為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提供更加充分、有利的保障。

一、解決家長的兩大困惑

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對1149名未成年人家長的調查結果,80.7%的家長平時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困惑,94.7%的受訪家長期待家庭教育促進法以及“雙減”政策能以及能有人來幫助自己緩解教育的焦慮。

那麼,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教什麼,怎樣教,成為家長的兩大難題。對此,家庭教育促進專門做出回應。

“教什麼”,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确規定了一個根本任務——立德樹人。

家庭教育促進法第三條規定,家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同時,家庭教育促進法在家庭教育的内容規定中,與“德智體美勞”為主要方面的學校教育相差別,突出“以德為先”,強調教育未成年人愛黨、愛國、夫妻民、愛集體、愛社會主義,培養家國情懷;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意識和法治意識等。

同時,促進法第16條做出大量列舉,要求家長培養未成年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家國情懷,良好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個人美德,科學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熱愛勞動的觀念。

除了告訴家長“教什麼”,家庭教育促進法第17條列出9種方式,包括親子陪伴、發揮父母的作用,言傳身教、尊重差異、平等交流等内容。

家庭教育促進法對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和職責做出了詳盡的要求,目的就是讓家長能夠依法教育、管教孩子。同時也明确規定父母是對孩子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人。

二、家長的職責有哪些

◎物質提供者

這是指父母把孩子生下來,就要擔起撫養的責任。給孩子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物質保障。

◎精神支援者

怎樣了解?孩子剛生下來,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還是一張白紙,什麼都不知道。在父母的養育下,孩子才慢慢地認識這個世界。懂得與人相處的規則和社會規則。比如,前面我們說到的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的教育内容,家長培養孩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家國情懷,良好的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科學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培養孩子的自律等,都是給孩子精神上給予和支援。

作為父母,我們見證了孩子的成長曆程。看到他呱呱落地吃喝拉撒都要我們父母的悉心照料的嬰兒到上學,直到成人。我們會發現,孩子20多歲了,有社交恐懼。我們會困惑,是哪裡出現了問題?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産生内在的不自信,不認可?這時,我們就回到我們的原生家庭的養育模式去找原因。我們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是否有對孩子有過打擊,“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就學不好英語呢,你看看咱鄰居家的小明多棒,每次考試都考滿分!”

可以說,家長這樣對孩子,給孩子的精神支援是負面的。沒有給到孩子肯定、鼓勵、認可,而是責罵、挖苦。這樣給到孩子的孩子的精神支援是缺乏的,對孩子來說是無奈的。在他長大後就會産生行為上的偏差。

◎情感陪伴者

就是我們常說的親子陪伴,這方面,在家庭教育促進法也做出了要求。孩子在嬰幼兒階段,在他還不能自理的情況下,在他的每一次需求是否能及時地給予滿足。當你對他照顧不周的情況下,他會記住你的相貌、聲音。在他長到4—6個月的時候,認人的現象開始出現,依戀關系就形成。這個依戀就是情感最初的起點。當他這種情感得到滿足時,他就對世界建立了信任。這個信任得到滿足,就會延伸到親情。

可以這麼說,情感陪伴是人性被喚醒的過程。我們經常談到心理資本,我認為“心理資本”是早年父母對孩子辛苦養育中獲得對孩子的控制力,這個控制力就是“心理資本”。同時,養育孩子是需要穩定的一對一的關系,如果孩子早年沒有建立與父母的依戀關系,就會産生潛在的心理問題。因為我們的依戀關系是孩子放松自己對周圍的人依托。如果他早年沒有形成好的依戀關系,到成年會産生焦慮、緊張、抑郁等問題。

為什麼說親子陪伴是人性被喚醒的過程呢?大家試想一下,一個冷酷無情的人,他從小就沒有被人疼過,被人愛過,沒有被善待,你别指望他會善待你。是以,要給孩子有足夠的親子陪伴時光,給以情感的陪伴。

是以說,父母是孩子情感的陪伴者。在情感的陪伴和互動中,慢慢地去教育孩子,用豐富的情感去充實他的内心世界,豐富他的情懷,照亮他的内心世界。在他剛剛出生對世界的好奇和懵懂,無知無畏的人。長成一個有認知,有情懷的一個人。

◎迷途的引路人

我們父母先回憶一下當年自己的青春是什麼樣的?是“青春都是美好的”,兒沒有《少年維特的煩惱》?在你步入青春期時,有沒有困惑、彷徨;有沒有被青春撞了一下而不知所措,感到茫然,很想當年的父母和你說說第一次夢遺,第一次例假來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很多父母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出現的叛逆、早戀很是無奈。這時,我們父母應該正視這個問題,這都是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的正常現象。

對于孩子的早戀問題,我們的父母或者是老師,采取的辦法就是,“我告訴你,不能再和他(她)來往了,你們再來往,我打斷你的腿!”

看到這篇文章的家長朋友或者是老師,請關注一下我,下次我和大家繼續分享和探讨家庭教育方法。感謝大家的收看,平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哪些問題,也請在評論區留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