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北京演出市場回顧:譜寫首都新篇章

2021北京演出市場回顧:譜寫首都新篇章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是實作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新征程之年。一年來,首都文藝工作者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精品奉獻人民,努力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首都文藝舞台呈現出全面複蘇、精彩紛呈、生機勃勃的良好局面。回顧全年創作演出,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關鍵詞一:複蘇

2021年,疫情反複波動依舊影響着演出市場。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條件下,北京演出市場信心逐漸恢複,呈現出持續增長、穩步複蘇态勢。全年全市共推出2415台演出劇目,舉辦營業性演出20597場,觀衆人數513.5萬人次,票房收入約7.8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演出場次增長195%,場次數量已經恢複到疫情以前(2019年)的九成。在各類型演出中,曲藝、脫口秀和話劇演出場次最多,場次之和占比達63.6%。其中,話劇票房收入最高,約2.4億元。

關鍵詞二:紅色

2021年主旋律題材演出備受矚目,紅色成為首都文藝舞台最鮮明的底色。在國家體育場舉辦的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文藝演出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取得圓滿成功,用藝術語言讴歌了黨的百年光輝曆程。4月至7月,“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以劇場演出和線上演播相結合的方式在全國範圍内開展,其中50部劇目在北京集中亮相。北京文藝院團、演藝機構出品的平劇《李大钊》《許雲峰》、話劇《香山之夜》《上甘嶺》、歌劇《長征》《黨的女兒》、音樂劇《在遠方》《新華報童》《速記員》、舞劇《五星出東方》《冼星海》等主旋律作品,既叫好又叫座,為慶祝黨的百年華誕營造良好氛圍。舞劇《天路》、評劇《藏地彩虹》分别榮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最佳劇目獎、劇目創新獎。

關鍵詞三:傳承

搭建國家級展演平台,推動戲曲藝術傳承發展。舉辦我國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平劇藝術盛會——第九屆中國平劇藝術節,集中展現全國27個省區市41個表演團體的近40台大戲,線上線下觀演人數超過9000萬人次。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突出“園林中的戲曲、戲曲中的園林”活動特色,京津冀三地23家文藝團體開展1000餘場演出、講座、互動等活動,全網全媒浏覽量超過8600萬。年内推出的新編平劇《大刀王五》《夫人城》、昆劇《國風》《林徽因》、北京曲劇《無處不在》、河北梆子《花雅運河》、評劇《祝福》,都讓觀衆們領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四:創新

今天的北京舞台上,“創新”成為一個高頻詞。北京交響樂團和北京平劇院聯合推出大型平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通過平劇不同流派的典型聲腔與交響樂的結合,實作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創新。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的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取材于北宋宮廷畫家王希孟傳世名畫《千裡江山圖》,在舞台上重制大宋美學的風雅韻緻,讓文物“活”起來。央華版話劇《如夢之夢》不斷細緻打磨,已成為演出市場經典,經導演重新編排再度搬上舞台,成為年度演出的“爆款”。

傳統舞台藝術在嘗試創新突破的同時,沉浸式、互動式等新興演出形式也層出不窮。開心麻花的沉浸式戲劇《偷心晚宴》根據劇情變化設定互動情景,觀衆自覺代入劇情角色,極大豐富觀演體驗。繁星戲劇村打造沉浸式演出《畫皮2677》,開啟了一段“後浸沒式”的全新之旅。另外,随着脫口秀綜藝節目在網絡上火爆,線下脫口秀表演也不斷發展壯大,在70多個劇場演出約4000多場,形成了三裡屯——工體脫口秀演出集聚區。

關鍵詞五:跨界

多家演出機構積極探索“演藝+”,以跨界方式融合其他業态發展,不斷探索文商旅融合發展的多樣性。品牌跨界,國家話劇院與波司登合作舉辦“中國羽絨服全球領先”釋出會,通過“戲劇秀場”概念,以舞台劇形式演繹品牌45年發展曆程。綜藝跨界,國家話劇院與央視合作推出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以“戲劇+影視+文化訪談”的形式,将戲劇融入到電視創作中。愛奇藝推出綜藝節目《戲劇新生活》,以真人秀的方式,将戲劇台前幕後的創作過程全景式呈現在觀衆眼前。餐飲跨界,開心麻花成立了Stage One音樂戲劇酒吧,以“戲劇+酒吧”的形式,打破傳統演出邊界,給觀衆帶來全新體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