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長們注意了“帶娃”不再是家事而是國事,“依法帶娃”時代到來

帶娃不是你想咋帶就咋帶,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開始正式實施,這就意味着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到“國事”,父母們開啟了“依法帶娃”的時代。

家長們注意了“帶娃”不再是家事而是國事,“依法帶娃”時代到來

依法帶娃意味着什麼

長期以來,我國兒童教育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對兒童的疏忽。二是侵犯兒童的合法權益,例如,不準離婚父母的一方探視兒童;不讓孩子上學;孩子生病時有意拖延;讓孩子熬夜學習等行為。三是打罵虐待兒童,比如,體罰兒童,以及嘲笑兒童的某一缺點,長時間故意貶低兒童的自尊等心理虐待行為。四是當兒童出現侵犯他人權利的惡意行為,比如拉幫結派、以強淩弱、性騷擾等問題。

家庭教育終于被搬上法律舞台了,其實與其說是法律,不如了解為一種指導方案,沒有罰款或是拘留之類的字眼,主要是促進作用。

現在的教育大環境讓作家長的多少是有些焦慮的,例如各種内卷,雞娃,大多數學齡前兒童就已經承受着各種學習壓力,導緻了出生率急劇下降,對家庭教育的了解及意義似乎有點跑偏了,這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現象,說到底是在告訴大家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 。其實在家庭教育中應該多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擁有良好的親子及交際關系才是無價的,希望未來家庭教育可以回歸本真!

有人片面的認為,重視家庭教育=讓父母别工作了:其實這是最大的誤區,會不會教育和有沒有時間教育是兩個問題,此法出台也是為了讓一些拿沒時間當借口的父母,好好審視科學育兒方法。

針對社會問題的促進方式,《促進法》針對例如“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的孩子,有具體的引導措施,這也是《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延伸。

“雙減”政策與《家庭教育促進法》有何關聯:“雙減”是特定時段的政策要求,《促進法》是長期的借力,兩者共同目标都是讓未成年健康成長,讓父母育人育己。

家長們注意了“帶娃”不再是家事而是國事,“依法帶娃”時代到來

遇到“不合格”的父母,家長不履行家教責任怎麼辦?

家庭教育立法不是為了懲罰家長,對于拒不履行家庭教育責任的家長來說,更多是糾偏,幫助家長更好地開展家庭教育。兩個執行個體說明:一是在泸州叙永縣的全國首個涉訴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站,雙方因為離婚糾紛導緻13歲的女兒産生厭學情緒,不間斷逃學,父母處于放任狀态,老師多次家訪勸其返校無效。于是,承辦法官向這對夫妻發出了“責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導令”,指派兩名家庭教育指導師對其進行指導。二是2021年10月21日,江蘇淮安清江浦區,原告周某、趙某因感情不和協定離婚,雙方決定将剛出生的小女兒送由他人撫養。後朋友介紹,被告朱某夫婦從趙某處将女嬰帶回撫養。事後,原告雙方關系有所緩和,對送養小女兒一事感到後悔,多次與被告協商将孩子送還,但被告不同意。雙方訴至法院後,經過調解,被告同意将孩子送回原告處,原告給予一定經濟補償。這兩個案例都是家庭教育促進指導,但是還是很溫和的,不是以處罰為目的。

通過健康的家庭教育,可以有效促進兒童及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對于喚起公衆的兒童權利意識、家庭教育意識、監護人責任意識及法律意識等起到指導作用。

當然了,一個新法的實施要運作一段時間才能知道具體效果,是否對家庭教育有促進作用,這還要看社會會校的相關配套設施是否落實到位,特别是心理輔導和家庭教育指導是否真正有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