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地球的海洋面積占比達到71%,這也僅僅是一個表面積,深度并沒計算進去,科技發達的今天,人類探索海底的進度也就隻有那5%。
可見海洋是有多麼的深不可測,埋藏着多少故事。當我們探索海洋,在南海打撈到百年沉船,居然打撈出了許許多多的圓明園文物的時候,為何英國又說讓我們歸還于他們呢?

古代航海事業的興衰
古代航海最鼎盛時期,莫過于兩宋時期,兩宋時期沒有明朝時候的霸道,是一種天下共利的航海,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期。
為了滿足漕運和海外貿易的需要,宋朝的造船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這時候的造船業在當時世界可說是首屈一指。
北宋時期出現的航海指南針,把航海事業推到了新高度,廣州成為了宋朝時期貿易的第一大港,也使得以商人為個體的海上貿易迅速發展起來,于是為了防止錢币流失,政府下令以物易物,用絲綢和瓷器交換外國物品,就這樣,當時的貿易往來多數以瓷器為主,是以宋代的海上絲綢之路也被稱“海上陶瓷之路。”
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但他的航海,在當時隻是為了宣示着明朝的政權統治。他的第一站是日本。
十萬水師壓境,使日本幕府大将接受大明冊封,成為明朝的日本國王“源道義”日本富士山也被封為明帝國的“壽安鎮國山”。
日本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向中國臣服,成為了中國的真正意義上的藩屬國。但明朝後來為了防止倭寇作亂,開始實施海禁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也預示着航海事業由盛轉衰了。
然而到了清朝,為了防範西方殖民主義者,維護自身統治,開始實施閉關鎖國,海禁等政策,閉關鎖國的實施确實從一定程度上打擊沿海的倭寇與海上的走私,對沿海地區的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廣州成了唯一對外開放的貿易大港。
但實施閉關鎖國的弊大于利,從此固步自封,政策的長期推行,阻礙了中國與外界的聯系,緻使中國與世界隔絕,使得中國和世界脫軌,慢慢地落後于世界。
也導緻了清朝與世界脫離了軌迹,使得曾經引以為豪的中國,在面對侵略的時候變得那麼的無能為力。
列強聯軍侵華與文物的流亡
當慈禧經衆大臣勸告,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但這場運動觸犯到了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利益,在西方列強抗議下,慈禧太後毅然的向他們宣戰。
然而,已經閉關鎖國,對外毫無接觸多年的清政府,在整體的實力與裝備下,制度與文化下,都落後于當時經過文藝複興,工業革命的西方列強了。
在被西方列強利用鴉片掏空了身體的人民與軍隊,面對他們的軍隊真可謂是一觸即潰。而西方列強甚至組成八國聯軍(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與清朝撕破最後的臉面,開始了對其的燒殺搶掠。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也在這場八國聯軍的侵略下,被掠奪殆盡,焚燒殆盡。
所掠奪焚毀的文物,數之不盡,能運走的,就都被運回了自己的國家,不能運走的,就當場焚毀。
因為八國聯軍的侵華,導緻許多文物流失國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圓明園當中的十二生肖獸首銅像了,圓明園的十二生肖獸首銅像是乾隆年間的紅銅鑄像,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攻陷北京後,火燒圓明園,各個獸首銅像開始流失海外。
現今所知的牛、虎、猴、豬、馬五件青銅獸首被收藏在保利藝術博物館,而鼠、兔兩件青銅獸首則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剩下的獸首銅像到現今為止都下落不明,也不知是否能有十二生肖同聚首的機會。當我們想去看文物,去研究自己國家的文物,還要到别的國家向他們讨借。
時光飛逝,逝者如斯夫。我們已經無法再從他們口中得知以前的經曆。我們隻能緻力于曆史與考古這一學科,通過我們的努力,通過某些資料某些物品的細節去還原當初的事實。
是以說文物的意義更多的在于,我們雖無法從先人口中得知他們所經曆的,但能從他們所遺留下來的各種物品與資料還原事情的真相。
東漢時期就有了“古學”一詞,但真正成為考古學問的是從北宋開始,北宋時期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就是金石學的大家,他編寫的《金石錄》至今也是一部重要的文獻資料,而這時“考”“古”兩字開始被連用,金石學也就成為了考古學的前身。
沉船重制天日,侵華的鐵證
當科技發展起來,我們可以去探索海洋,相對應的,水下考古也發展起來了。1986年9月國家決定發展水下考古事業,經過十餘年的努力,1987年底,中國水下考古研究室也由此誕生。
在海底有很多古時候沉下的船隻,其中可能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多年過去後,南海的漁民在捕魚的時候,發現了一艘年代久遠的古老沉船,考古部門聞訊立即出發考察,确認這是一艘英國的貨輪,因回程遇到意外,而沉沒在這。英國方面還一直以為該船是失蹤了。
考古人員把船打撈上來後發現上面載滿各種各樣圓明園的文物,這無疑對研究有着重大的價值。當消息傳遍世界,英國媒體居然要求我們将沉船當中的文物還給他們,這跟當初日本某位人員公開否認南京大屠殺事件有何差別?
我們在我國海域打撈起了百年前的英國船隻,裡面還裝滿了侵華期間所掠奪的圓明園文物,得到消息後還恬不知恥的要求把這些文物還給他們,這代表着什麼,這是證明着百年前侵華戰争必然有英國的參與,從中國燒殺搶掠。
而英國媒體居然大喊着要求被搶一方歸還給搶奪的那一方,真是可笑之極。
若依照航海公約,在公海上,寶藏誰發現的就是誰的,但這是在我國海域打撈起來的沉船,英國媒體居然要求歸還,看看英國政府沉默的态度,便知道這些不過是跳梁小醜罷了。
小結:
事後,某些國家還否認侵華之事實,作為一個國家,對侵略曆史缺少徹底檢討,不能完成自我的救贖,這是對曆史的不負責。
面對如此沉重的曆史,我們一定要吸取曆史經驗教訓,不可以不手握利器,不然我們就隻是砧闆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君子不争,劍雖是利器,卻不可逞兇淩弱,好勇鬥狠,需是克己複禮,身在微塵而心如琉璃。
“佳兵者不詳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人若是沒有了心裡的那點意志,那點氣性,手握再強的利器都不可用。當在宋明期航海與科技的先進,卻也沒有去對其他弱小的國家燒殺搶掠,而是推行王化,以教化服之,以文明導之。
以前由于考古事業的不發達,導緻很多在水底的文物流失,毀壞,但如今的中國已然成長起來了,有能力去捍衛那些本該屬于我國的文物了。相信中國之精神會延續下去,相信流失在外的國寶在大家的努力之下不用再流失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