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功勳園(4)‖平北首任專員張緻祥

功勳園(4)‖平北首任專員張緻祥

功勳園(4)‖平北首任專員張緻祥

作者/老鷹

播音/沸點

在赤城縣城之南,有一個省級紅色教育基地——功勳園,這裡安葬有十幾位平北抗戰老革命。今天講述的,是平北專署首任專員,曾擔任國家正部級職務的張緻祥前輩的戰鬥片段。

張緻祥(1909-2009),江蘇武進人。1926年參加革命,1939年夏被組織派住平西,負責創辦《挺進報》。1940年夏,受命擔任平北專員。8月,他扮作商人,帶着馬夫和馬匹出發了。

功勳園(4)‖平北首任專員張緻祥

平北抗日根據地中心區在赤城、龍關、延慶三縣之間的海陀山腹地,這裡山高林密,地瘠民貧,人煙稀少。他到了海陀山,好幾天找不到地委和部隊,情急之下到一個老鄉家問路,看到堂屋懸有“天地君親師”橫幅,明白自己闖入了“青幫”人家。幾年前為了便于地下工作,組織上曾安排他加入過“紅幫”,在天津學到的江湖規矩,這時派上了用場。人家問“香頭多少?”青幫黑話指輩數或年齡。他答“頭頂22,腳踏24”,即23歲。答罷,他還反問人家“香頭多少”,然後做了個手勢說“船擱淺了”,意思是告訴人家我迷路了。

功勳園(4)‖平北首任專員張緻祥

1943年初張緻祥在海陀山

青、紅幫本是一家,這位青幫兄弟一看是“自己人”,便熱心幫他找來一個羊倌。張緻祥回憶說,“他願替我去找,但讓我替他放羊,我首先成了‘羊倌專員’。兩天後找到部隊的指導員,他告訴我,他的連隊就要轉移作戰,叫我幫他做件事:他們剛繳獲敵人的一批大煙漿,要我給熬成煙土,用以維持部隊生活。并告訴我不要動地方,找到上級上司來接我。我記得幫他們熬了一整夜。幾天後,與地委接上關系”。找到地委後,張緻祥立即投入到全新的工作中。當時平北我八路軍活動的區域,雖稱為根據地,但實際上是很小的、不連接配接的一些深山遊擊區。當地群衆生活很困難,是以部隊的吃飯問題也面臨着嚴峻的考驗。張緻祥深入鄉村了解農民、農村情況,研究工作方案,建立完善縣、區、村抗日政權,開辟糧秣來源管道,制定農民合理負擔。發動群衆交公糧、交軍鞋、交軍草,組織群衆為部隊做軍裝,全力保障部隊作戰。一年後,調回平西任《挺進報》主編。

功勳園(4)‖平北首任專員張緻祥

挺進報社同志與平北地委上司在海陀山合影。前排右一張緻祥,二排右三段蘇權

1942年初,張緻祥再進平北,擔任地委宣傳部長兼《挺進報》社長。這一年,是平北抗戰最艱苦的一年,在敵人頻繁的“掃蕩”和不斷的“蠶食”下,我根據地面積不斷縮小,被分割的“七零八落”。張緻祥回憶,“地委、報社雖都在腹地,也都四面臨敵,十天八天就得轉移。1942年一年,報社整年都是在遊擊中辦報,夜間幾乎沒有脫過鞋,哨聲一響,五分鐘之内緊急集合轉移。敵人分多路進入大海陀,我們隻能出山挺進延慶川深入敵人心髒,報社成為宣傳隊,為老鄉宣傳國際國内形勢,以安定敵占區人民情緒,樹立抗戰勝利信心。”

功勳園(4)‖平北首任專員張緻祥

1946年春張緻祥和夫人在張家口

部隊和抗日幹部們活動到那裡,《挺進報》就“發行”到那裡。有的進入敵人的據點,有的還傳進了北平城裡。北平的一位商鋪掌櫃,偶然見到了一份《挺進報》,得知在北邊的大山中,仍有八路軍一直在堅持抗戰,這讓他十分感動,經多方打聽,托人給部隊送來了不少珍貴的物資。

1949年9月,周恩來親點華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張緻祥,出任開國大典天安門設計負責人和部分現場總指揮。他不負重托,經過20幾天的缜密工作和晝夜奮戰,終于圓滿完成了在國慶大典上的光榮任務。後來拍攝的電影《天安門》中,張部長的原型就是張緻祥。

功勳園(4)‖平北首任專員張緻祥

赤城功勳園内的張緻祥墓

1954年秋,張緻祥調文化部工作,先後任文化部副部長,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正部級),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顧問等,緻力于我國的文化和外交事業。

2008年,已100歲高齡的他還親自編輯了自己的《百歲留念》畫傳。2009年12月18日,在北京逝世。2015年7月,張緻祥的骨灰回到了他當年曾經戰鬥過的平北老區,安葬于赤城功勳園。

功勳園(4)‖平北首任專員張緻祥

百歲留念照。拍攝于他當年做地下工作時的秘密接頭地點,今天津市府花園

功勳園(4)‖平北首任專員張緻祥

2015年8月,到北京看望張緻祥夫人、平北老八路伊之時,92歲的伊之前輩當面為作者簽名贈書

個人陋作,歡迎斧正。

老鷹天空,多謝關注。

功勳園(4)‖平北首任專員張緻祥

作者:張進中,網名老鷹,河北赤城人,平北戰史研究愛好者。著有《涉外項目工作指南》《赤城英烈》《赤城縣地名志》《赤城縣革命老區發展史》等。

功勳園(4)‖平北首任專員張緻祥

播音:沸點,北京懷柔人,愛好攝影和有聲小說演播。有聲小說多在喜馬拉雅和懶人聽書上架,作品有《珍妮姑娘》《武煉巅峰》《摸金筆記》《鑒寶大師》《特種神醫》等。

篇首背景原圖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