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為什麼是台山?中國自駕地理

-這是自駕地理的第295篇原創主文-

利瑪窦是曆史上學貫中西的第一人,他雖沒能讓中國人皈依上帝,但卻在中國架起一座中西文明交流的橋梁,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并不是第一位來華的傳教士。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為什麼是台山?中國自駕地理

利瑪窦畫像

1552年12月3日,在廣東台山市的上川島上身患重疾的聖方濟各·沙勿略掙紮着擡起頭來,眼中帶着壯志未酬的不甘,望向中國大陸,在凜冽的寒風中遺憾離世。

沙勿略是最早來到東方的耶稣會士,他帶着榮耀的任務,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傳教。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為什麼是台山?中國自駕地理

日本神戶市立博物館典藏聖方濟各·沙勿略畫像

可由于明朝海禁,他隻能臨時落腳在上川這座偏僻荒島,卻在準備伺機随商船從台山前往廣州傳教時不幸染上瘧疾,最後不治身亡。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為什麼是台山?中國自駕地理

屹立于南海之中的上川島,圖by羅布泊

那麼,聖·方濟各·沙勿略為什麼會一開始就選擇在台山落腳,而不是在澳門這座近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最大的國際貿易中心登陸?

一、華人下南洋

說起台山就不得不先提及“下南洋”,這是指曆史上華人移民東南亞國家的浪潮,早在漢唐時代,中國就已經開辟出一條來往于印度洋的航線。

宋元時期,就有少數商人開始移居南洋,明初鄭和下西洋後,定居南洋地區的以閩粵移民為主。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為什麼是台山?中國自駕地理

鄭和下西洋大緻線路圖,圖by《中國自駕地理》

到了18世紀中葉,随着清朝海禁結束,東南沿海地區人多地少,當地的居民面臨着生存困境,隻好以自由民及契約勞工等身份去海外謀生,而這就催生出轟轟烈烈又充滿艱辛的“過番”。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為什麼是台山?中國自駕地理

(華人“下南洋”航路,廣東一帶去海外是被賣“豬仔”,成為“豬仔華工”,生活條件和待遇都很悲慘,圖by《中國自駕地理》)

“南洋”的範圍很廣闊、遙遠,包括位于南半球的澳洲、紐西蘭及附近的南太平洋諸島。

從中國人海外闖蕩蹤迹中可以看出“下南洋”的華人在這一片區内的活動軌迹十分廣闊,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派遣特使對“下南洋”的華人社會及貿易情況進行巡查,足迹便遠達澳洲。

1909年,清政府外務部在薩摩亞設立領事館,改善了當地華工的生活條件和待遇。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為什麼是台山?中國自駕地理

(清朝時期的“南洋”多指自江蘇以南的沿海諸地,圖為廣義上的“南洋”範圍by《中國自駕地理》)

最早抵達澳洲的華人多是被西方殖民主義者擄販去的福建籍契約華工,不過在19世紀中葉,澳洲發現儲量豐富的金礦後,大批廣東人湧入這個國家淘金,當地的華人主體便陡變為廣東籍。

實際上,在更早時期,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的消息傳到廣東就吸引了廣東人遠赴美洲的淘金熱潮,特别是以四邑人居多。(廣東台山、開平、恩平、新會一帶)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為什麼是台山?中國自駕地理

19世紀,加州的一處河床淘金盛景

澳洲金礦橫空出世後,廣東籍礦工紛至沓來,為差別于美洲的“舊金山”,他們将這裡稱為“新金山”。

二、僑批銀信遙寄思鄉情

台山,舊稱新甯,是“全國第一僑鄉”,号稱“内外兩個台山”。現今遍布世界的台山華僑人數比現今台山市定居人口還多,别看這些華僑在國外發展得很不錯,但若非不得已,誰願意遠赴異國他鄉?

1865年,第一批台山人被賣“豬仔”前往北美修築鐵路,在之後一艘艘船運載着一批批台山等地的華工遠行。

當時的台山人遠赴他鄉,僅是為了尋求生存而做出的無奈之舉。台山經常遭受自然災害影響,南部頻發海嘯,北部則受到大旱威脅。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為什麼是台山?中國自駕地理

今天的台山已經大大加強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圖by李駒榮

在這種災害環境下容易導緻糧食大幅度減産甚至絕收,引起大面積饑荒,餓死成了常有的事,是以人們不得不冒着風險向海外尋求出路。

而自古以來,騷亂戰禍受苦的都是百姓,鹹豐三年至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當時是洪秀全起義時期,為了生計,不少人不顧清政府的禁令逃亡南洋以避世亂。

後來台山又受到殖民者掠奪,1840年鴉片戰争後,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允許夷人在内地設館招工。

“下南洋”的人越來越多,然而“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遠赴大洋彼岸的青壯年付出勞力得到了回報,但思鄉之情卻日益增加。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為什麼是台山?中國自駕地理

(1865年,20歲出頭的陳宜禧去到美國參與修築太平洋鐵路,在60歲那年他回到故鄉新甯縣修建了新甯鐵路,圖為陳宜禧銅像byWilliamNettles)

當時台山海口埠作為出海的必經之地,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于是在此就興起了碼頭文化,在這種情況下就産生出“銀信”。

旅居海外的先僑們将“銀子和家書”融合一起,形成了僑批銀信,他們通過海内外民間機構将彙款和家書彙至國内,家人拿到銀信後可以去銀号通兌。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為什麼是台山?中國自駕地理

僑批銀信,圖by快樂的魚

當然,銀信不僅記錄着彙款的配置設定和使用,也記述着國際形勢、家庭瑣事等内容,在那個交通和通訊都不發達的年代,每一封寄往家裡的僑批銀信都是一份牽挂。

而這也是号稱“銀行街”的西隆街擁有着如此多銀号的原因,就這樣,華僑銀信成為海口埠曆史裡最獨特的印記和符号。

三、廣府人從這裡走向世界

海口埠見證了台山華僑遠赴重洋的艱苦奮鬥史,是以在台山人眼裡,這裡是出海第一個港口。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鹹豐三年(1853年),這裡還隻是一個圩,由端芬鎮附近的梅、黎、吳等姓氏家族聯合籌建的墟市(即中國南方農村的定期市集),他們将其命名為“十戶圩(xū)”。

由于這裡是大同河與端芬河彙合出海的地方,當地的人們習慣把河叫做“海”,久而久之就有了“海口埠”。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為什麼是台山?中國自駕地理

海口埠銀信紀念館廣場,圖by快樂的魚

當年,包括台山人在内的許多廣府人都是在海口埠登船,然後出廣海灣去到香港、澳門,再去往南洋和北美。上世紀中葉,“下南洋”的人口不斷增多,海口埠迎來了鼎盛時期。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為什麼是台山?中國自駕地理

當年台山一帶的華僑都是廣海灣換乘大船漂洋過海去到異國他邦,圖by《中國自駕地理》

作為廣府人走向世界的通道,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碼頭在中國因閉關鎖國政策而一度與世界隔絕的年代與世界接軌,推動了我國與世界各地的聯系。

當海口埠的碼頭文化興旺起來後,這個碼頭逐漸發展成一個集批發、零售一體的大墟,當時粵西地區的商人走水路将廉江牛、杉木等商品運到此進行貿易,而且澳門、廣州、香港等地的渡船也多停靠于此。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為什麼是台山?中國自駕地理

不說的話,可能少有人知道海口埠這個碼頭昔日曾有這麼一段輝煌的曆史,圖by快樂的魚

海口埠逐漸打響了名聲,商人、外資來往越來越密集,最輝煌時期各行各業的店鋪就有上百。

當封閉的中國依靠這個年輕的商埠一步一步與世界接軌時,國人的眼界和見識在新思想的沖擊下正逐漸發生了變化,西方先進的思想開始萌芽。

然而時間不等人,1939年10月31日,海口埠繁華的市井景象注定隻是昙花一現,日寇出動3架飛機對海口埠進行首次轟炸,戰争的硝煙占據了這片土地。

15枚炸彈毀了這座美好的城市,3人被炸死、11人被炸傷,文武廟等14間店鋪被炸塌,同時還炸毀了海口橋靠南岸兩個橋墩的橋面。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為什麼是台山?中國自駕地理

海口埠碼頭出海口紀念地,圖by快樂的魚

同年12月27日,元氣大傷的海口埠還沒來得及舔舐傷口,日寇的第二次轟炸來了!

日軍出動7架飛機,在海口埠投彈6枚,随後又在與其臨近的山底圩投了7枚炸彈,5人死亡,7人受傷,炸毀店鋪29間。

曆經兩次戰火洗禮的海口埠轟然倒下,隻剩下一個土坡和一棵大樹,而它的名字也漸漸在曆史長河中被世人淡忘。

四、藏于深閨中的洋樓

古往今來,台山海口埠古驿道作為連接配接中國和世界的橋梁,這條古道橫貫在鬥山鎮和端芬鎮之間,沿途曾誕生出許多曆史文化遺迹。

鬥山鎮的浮石村是我國有名的“趙宋皇族村”,根據當地趙氏族譜記載,這個村子是趙氏皇族後裔于明洪武年間建立的,現在他們的宗譜中還有着宋代曆朝皇帝的畫像。

這個古村落分為十坊,坊坊相連,随處都可見到的古建築、古屋和雕刻還帶有曆史痕迹,南宋百餘年來的曆史文化在這裡得到了傳承。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為什麼是台山?中國自駕地理

浮石村有那十步一遇的古建築,圖bykoushangmin

而位于新會的霞路村,與台山浮石村同為趙宋皇朝的後代,兩條村的祖先是親兄弟,據《浮石趙氏族譜》記載,宋太宗的第十一世孫趙必次在崖山殉國前托付兒子趙良骢給睦洲林氏撫養,趙良骢的孫子趙宗遠和趙宗逞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分别在浮石和霞路建村。

台山作為中國僑鄉之首,自然不缺中西合璧的洋樓。上世紀初,旅居海外的華僑們心系故土,在他們看來,出資建設家鄉、開辦學校、在故鄉擁有自己的房子,才算是真正的落葉歸根。

他們在外勤儉節約,把積攢一生的财富彙回故鄉建房置業,建起來的房子都融入了西方與嶺南的建築風格。

台山的梅家大院就是台山華僑重新紮根的地方,也是電影《讓子彈飛》的取景地,這片大院是有100多棟氣勢不凡的樓房構成,充滿了異域情調,同時折射出僑鄉的氣質。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為什麼是台山?中國自駕地理

梅家大院這一片建築在當年就是财富的代名詞,圖by大偉的夏天

别看這片大院十分“洋氣”,這些建築完全出自本土鄉村工匠之手,華僑僅提供僑居地的建築圖檔,接着再給一點建議,其餘的就靠工匠們自己的了解,就這樣建造出這世界建築史上僅有的梅家大院。

昔日的繁華早已散盡,但華僑對故土的深深眷念及對異國的情愫将被永遠凝固在這些建築裡。

說到碉樓,很多人總會脫口而出:開平。台山作為華僑最多的地方,雖然這裡的碉樓知名度很低,卻反而保留了當初的原汁原味。

在1987年,廣東省文物部門在台山川島海域發現一艘宋元時期的沉船,船上儲存完好文物量巨大,遂命名為“南海1号”,這艘古沉船不僅搭載了中國古代的外貿貨物,還承載着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

台山作為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雖然昙花一現,但昔日的商業卻曾繁華過,也成就無數人下南洋謀生,使他們被曆史永遠銘記。

參考資料:

1.姚婷,張國雄.傳遞戰時轟炸與饑馑逃難的民間記憶——以廣東台山僑刊抗戰追憶為例.《學術研究》2018年第6期;

2.台山政府網.出洋原因;

3.台山政協文史委.《台山文史》1984年;

4.李曉婷、林潔.廣東:“尋訪僑批銀信後人”.中青線上;

5.中國商人“下南洋”:13-19世紀的海外華商網絡.《全球商業經典》2014年第10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