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遇見漢潛唐昌|開篇語

遇見漢潛唐昌|開篇語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首席記者 鮑亞飛

從吳越國時的繁盛往昔,到徽商的商業鼎盛,由浙入皖,過千秋關到甯國,過昱嶺關到績溪,中間隔着幾百年;從錢塘而去歙縣,中間隔着一個清涼峰。清涼峰的西面是績溪,清涼峰的東面是於潛、臨安和昌化。

現在的臨安就是由古時的於潛、臨安和昌化三縣合并而來。

於潛縣和昌化縣極為古老,有掰着指頭數不過來的千年曆史。這樣的縣被撤銷的原委大抵和綜合發展有關。但有些人有一個誤解:一定是臨安縣更有積澱和底子,是以才有能力去“吸納”了其他的地域,猶如湖泊之于溪流。

其實不盡然。

臨安建縣始于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時名為臨水縣,一直到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始,臨安作為縣名被固定下來。

於潛縣則要早得多。《漢書》講到丹揚郡時說,明确“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揚”,領“縣十七”,“於朁(朁音潛)”便是其中之一,這一年是公元前109年。

這個於潛非常有意思,臨安和昌化竟然都曾是它的轄地。

唐武德七年(624年)時置潛州,領於潛、臨水兩縣。唐垂拱二年(686年)時,不知何故,朝廷決定将它分一部分出來置“紫溪縣”——這,就是後來昌化縣的雛形。長慶元年(821年)複置唐山縣(後改名吳昌縣),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改吳昌縣為昌化縣——這樣過了近1000年——1958年,“先來”的於潛縣被撤銷并入了“後有”的昌化縣——再兩年後,昌化縣與臨安縣合并。

於潛之于昌化,昌化之于臨安,個中故事密密綿綿,不可分割。不知道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還是“我原本就是你”?

但有一點可以确定,於潛和昌化,一定是翻讀臨安繞不過去的重要章節,自古至今,它們都是炬光的存在——沒有於潛和昌化,其實就沒有臨安,沒了臨安的杭州于是也就缺了一角,不是過去的、現在的、将來的杭州。

是以,我們要單獨說一說於潛,單獨聊一聊昌化——在“吳越名城·幸福臨安”的大背景裡,想必今後的於潛和昌化會越來越好,想必包括於潛和昌化在内的臨安會在接下來5年裡一路風調雨順、高歌猛進。

今天,繼“遇見吳越國”、“遇見青山湖”、“遇見天目山”之後,臨安區委宣傳部和錢江晚報推出“遇見”系列第四季——《遇見漢潛唐昌》。遇見的,可能是樓異之子的筆紙,齊璜的雞血石印章,可能是滿腔抱負東逝後的歸隐落寞,還可能是古時的祈祥塔、潛陽坊和古意的河橋、氤氲的湍口……

遇見,總是美麗的;再見,總是歡喜的。為了和臨安的一次次遇見而心喜,為了和将來的再見而期待。我們擁抱這個時間的臨近,我們同時也期待這個時間的來臨:臨水臨山遇臨安,初來再來見未來。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