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清第一剮:20歲女子被淩遲3650刀竟不吭一聲,圍觀者淚奔痛哭

大清第一剮:20歲女子被淩遲3650刀竟不吭一聲,圍觀者淚奔痛哭

今天的故事,要從嘉慶二年十一月初七(1797年12月24日)這天的北京菜市口說起,這天北京城内人頭攢動,嘈嚷不休,四面八方的老百姓趕集一樣湧到菜市口。菜市口上早已經搭好了兩座刑台,其中一座高台上立着一根分叉的大木柱,像一個雙頭怪物那樣,冷冷地俯瞰着人潮湧動。再過片刻,一個妙齡少女的如花生命,就要在這根冰冷的木柱上終結……

大清第一剮:20歲女子被淩遲3650刀竟不吭一聲,圍觀者淚奔痛哭

辰時剛過,一輛守衛森嚴的囚車達到刑場,在“監斬棚”東停下。一個美貌的少女從車上緩緩走下,隻見她雙手反綁,腳上戴着腳鐐。長時間的折磨,也掩蓋不住她清秀的面容。圍觀百姓中,不時發出一聲歎息。等“監斬官”宣讀完“谕旨”,少女被押送到西邊的“淩遲柱”邊站定。早有好事者,打聽到了少女的身份,原來,這名少女正是震動黔西南的南籠布依族起義領袖王囊仙。

大清第一剮:20歲女子被淩遲3650刀竟不吭一聲,圍觀者淚奔痛哭

也許是“破碗居”的迷魂酒起了作用(清廷每次淩遲犯人時,都要事先讓他們喝下一碗特制的藥酒),王囊仙看起來有些木讷,讓人很難把眼前這個憔悴的少女和那個英姿飒爽的起義女英雄聯系起來。可是,皇仙娘娘的名頭,在當時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王囊仙原名王阿從,生于1777年,祖籍南籠府(今貴州省興義市安龍縣)城南鄉洞灑寨。因貌美如仙,又擅長以草藥醫治鄉民,是以當地的布依族老鄉,都尊稱她為王囊仙(布依語,意為仙姑)。

大清第一剮:20歲女子被淩遲3650刀竟不吭一聲,圍觀者淚奔痛哭

清朝嘉慶初年,朝廷官吏和當地地主盤剝無度 ,百姓民不聊生。嘉慶二年(1797年)正月,苗、漢各民族揭竿而起,發動了震驚清廷的南籠布依族起義,起義軍公推王囊仙,韋阿信為首領,号皇仙娘娘。附近鄉民紛紛前來投靠,最盛時多達數十萬人之多。

嘉慶皇帝聞訊,立刻派雲貴總督前去鎮壓,後又調廣西總督率兵夾擊,再加上各地民間鄉勇的伏擊,使得起義軍漸陷困境,逐漸退守,最後以失敗收場,王囊仙等起義首領被清軍生擒,裝在囚車内用重兵押往北京。

大清第一剮:20歲女子被淩遲3650刀竟不吭一聲,圍觀者淚奔痛哭

王囊仙被押送到北京後,按照大清例律,她這樣“謀反大逆”的重犯,不用說,隻有淩遲方能一解朝廷之恨。

根據在場的人事後回憶,王囊仙足足被割了3650刀之多,在大清260年曆史上,可算得上是最高紀錄,是以,也有人将這場行刑,稱為名副其實的“大清第一剮”。令人欽佩的是,在行刑時,年僅20歲的王囊仙咬緊牙關,始終沒有發出一聲呻吟。這也讓一向喜歡看熱鬧的百姓深感敬佩。

王囊仙死後,南籠百姓無不淚奔痛哭。時至今日,在當地仍有紀念王囊仙的活動。布依族百姓還為她編寫了叙事長詩,來紀念這位偉大的女英雄——阿從長大象花樣……長得更比山茶花漂亮。後園竹葉好看,沒有阿從眉毛彎。盤江河水清又清,抵不上阿從眼睛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