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錫聯故居,陳錫聯被譽為“趙子龍”,善打硬仗惡仗,常出奇制勝

陳錫聯故居,陳錫聯被譽為“趙子龍”,善打硬仗惡仗,常出奇制勝

陳錫聯故居位于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高橋鎮陡山彭家村,是一進四重,磚瓦結構,翹角飛沿雕樓式,占地面積228平方米。

陳錫聯故居,陳錫聯被譽為“趙子龍”,善打硬仗惡仗,常出奇制勝

陳錫聯故居為二進四重磚瓦結構的平房建于清未民初,原屋十分破舊。

陳錫聯故居,陳錫聯被譽為“趙子龍”,善打硬仗惡仗,常出奇制勝

1948年陳将軍南下時,交給母親一些錢,由母親和弟弟在原址曆時三年建成。

陳錫聯故居,陳錫聯被譽為“趙子龍”,善打硬仗惡仗,常出奇制勝

解放後幾十年也沒破壞,儲存較好。2002年由于房頂漏水進行過大修。

陳錫聯故居,陳錫聯被譽為“趙子龍”,善打硬仗惡仗,常出奇制勝

故居共二廳四房,正面為青磚(大火燒過的紅粘土加石灰)牆面,較為結實。門樓及窗戶為石條所砌。門樓為傳統的内縮鬥拱式,石條大門正上方為一對青龍雕花,大門為厚闆木門。

陳錫聯故居,陳錫聯被譽為“趙子龍”,善打硬仗惡仗,常出奇制勝

窗戶較小,四周方框為石條立柱,窗欄為鐵質。後牆及左右兩面側牆為泥磚牆,底層有1米高的青石磚牆墊底。屋内陳設如舊,按陳老先生生前樣式布局。另挂有各個時期的照片并加以說明。

陳錫聯故居,陳錫聯被譽為“趙子龍”,善打硬仗惡仗,常出奇制勝

陳錫聯将軍故居。老牆上依稀可見“準備打仗”幾個大字。

陳錫聯故居,陳錫聯被譽為“趙子龍”,善打硬仗惡仗,常出奇制勝

陳錫聯将軍故居。

陳錫聯故居,陳錫聯被譽為“趙子龍”,善打硬仗惡仗,常出奇制勝

“現代趙子龍”陳錫聯上将

共和國開國上将陳錫聯,于1915年出生于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的一個貧農家庭。1929年4月,在被地主壓迫得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陳錫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先後參加了開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争、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四次反“圍剿”、艱苦卓絕的長征。在作戰中,陳錫聯敢拼善戰、沖鋒在前,建立了赫赫戰功,成為軍政兼優的紅軍指揮員,被人們譽為“一門小鋼炮”。1937年8月,紅四軍第十師被改編為一二九師第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團,陳錫聯任團長。按照中央軍委的統籌安排,陳錫聯率第七六九團代表第三八五旅出征,在劉伯承、徐向前直接指揮下,揮戈北上。在抗日戰場上,陳錫聯在一系列戰役戰鬥中發揮重要作用,被譽為“趙子龍”,為自己和老部隊書寫了新的輝煌。

首戰陽明堡

1937年10月中旬,在日軍的猛烈進攻下,山西戰場的國民黨一退再退,先後放棄了從雁門關到平型關的長城防線,退守到忻口一帶布防。戰線南移,使忻口會戰成為決定山西戰局的關鍵。忻口會戰開始後,日軍除在地面用步兵進行瘋狂攻擊外,還利用其空中絕對優勢,一邊加緊空運人員物資,一邊對忻口前線狂轟濫炸,使中國軍民尤其是前線部隊受到很大損失。是以,消滅日軍這些飛機就成為堅持忻口會戰的當務之急。

這時,剛剛抵達前線的第七六九團,深入敵後50餘公裡,進抵代縣以南滹沱河南岸蘇龍口、劉家莊一帶布防。在這裡,陳錫聯從當地老百姓口中得知,在隔滹沱河不到10公裡遠的陽明堡鎮有日軍一個簡易機場,支援忻口前線的飛機就是從那裡起飛的。陳錫聯敏銳地意識到,敵機對我抗日軍民威脅太大,必須想辦法狠狠敲它一家夥。于是,他迅速着手制定周密的戰鬥方案。10月15日至18日,為了掌握機場的詳細情況,他又親自帶領三營營長趙崇德和幾個連排幹部,對日軍機場反複進行了秘密偵察。期間,他們從一個被日軍抓去在機場做苦工、趁黑偷跑出來的農民那裡了解到:這個機場共有24架飛機,平時分3列停放,白天輪流去轟炸忻口、太原,晚上飛回這裡;保衛機場的日軍約有一個聯隊,但大都駐在距機場3裡多路的陽明堡鎮街上,機場僅有數十人的小股日軍守衛。看來,駐防的敵人相當麻痹,以為這裡是他們的後方,不會也不可能有中國軍隊敢于繞到他們的背後襲擊。敵人的這種心态和布防,更加堅定了陳錫聯和全團官兵對機場實施突然襲擊、以奇制勝的信心,一個完整的戰鬥方案也很快在偵察中完善。

按照戰鬥方案,10月18日傍晚,由三營長趙崇德帶十連向機場西北角運動,先消滅守衛機場的日軍;緊接着,十一連直插敵人機場腹地,炸毀飛機;其他連隊則作為預備隊,并負責攔阻由陽明堡鎮出來援助機場的日軍。經過一個小時的激戰,焚毀敵機24架,殲滅日軍百餘人,創造了以步兵殲滅大量敵機的光輝戰例,取得一二九師出師抗日後的首戰勝利,使日軍在晉北戰場一段時間裡失去空中優勢,嚴重削弱了日軍的進攻力量,大大緩解了忻口前線中國軍隊的空中壓力,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軍民的抗戰熱情,受到八路軍總部嘉獎。

陽明堡之役驚破敵膽,成為傳遍中外的頭條新聞,第七六九團作為“抗戰四大名團”之一的聲譽從此奠定,陳錫聯更是成為敵人聞之喪膽的“陳鋼炮”。

設伏響堂鋪

1938年春,日軍一邊積極攻奪晉東南城鎮要地,一邊沿邯鄲長治大道長驅突進,很快進占臨汾。一時間,從邯鄲到長治及從長治到臨汾的公路,成為侵華日軍為進犯黃河各渡口部隊提供後方支援的重要交通線。根據掌握的敵情,一二九師首長決心以主力于涉縣西南的響堂鋪,伏擊敵往返的運輸部隊,斷敵前方補給。

受命後,陳錫聯進行了簡單的動員。他說:這次,作為三八五旅的代表,我們七六九團大部參加攻堅,小部參與阻援,别在三八六旅兄弟部隊面前丢人。話音一落,全團人聲鼎沸:絕不會丢鄂豫皖紅軍的臉!

3月31日9時許,日軍辎重部隊汽車180輛及其掩護部隊進入伏擊圈,徐向前指令第七七一團放過前面100餘輛汽車,讓其進入老部下陳錫聯的第七六九團伏擊區。待其餘汽車全部進入伏擊區後,他下令發起猛烈攻擊。陳錫聯身先士卒,親臨一線指揮部隊激戰兩小時,八路軍共殲日軍少佐以下400餘人,毀敵汽車180輛,繳獲長短槍130餘支、迫擊炮4門,以及大量軍用物資,以較小的代價換取了重大的勝利。

鏖兵獅垴山

1938年4月,挾響堂鋪大捷之威,陳錫聯調任三八五旅副旅長。6月,第七六九團和一二九師獨立團等部合編為新的三八五旅,陳錫聯任旅長,謝富治任政委、全旅共約8000人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期間,陳錫聯率領第三八五旅奮起反擊,殲滅國民黨頑軍6400餘人。

1940年8月至12月,陳錫聯率部參加百團大戰,在正太鐵路西段進行破擊戰,重點破擊陽泉至榆次段。戰役一發起,他就指揮部隊搶先占領了獅垴山。為搶回獅垴山,駐陽泉的日軍旅團部傾巢出動,先是派出多架飛機低空轟炸,不斷施放毒氣;然後動用地面部隊輪番攻擊,每前進一段就構築工事,與八路軍展開反複争奪。陳錫聯親臨前沿,指揮部隊寸土必争,與日僞軍血戰6晝夜,截斷了正太鐵路,有力地掩護了破路部隊側翼的安全。從遊擊戰到陣地戰,陳錫聯讓日僞軍哀歎:陳部變得越來越硬了。

1943年3月,根據中共太行分局溫村高幹會議精神,太行軍區繼續進行精兵簡政,實行主力部隊地方化,第三八五旅旅直機關和直屬隊大部與太行軍區第三軍分區合并,陳錫聯調任太行軍區三分區司令員、八路軍太行縱隊司令員。到任後,他直接指揮蟠龍武鄉戰役,采取“圍日打僞、以強攻弱、猛虎掏心”的戰術,殲滅日僞軍數百名。

經過上述戰役、戰鬥的千錘百煉,陳錫聯成為戰友們衆口相傳的“現代趙子龍”,為太行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鞏固和發展,為抗日戰争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來源:摘自《黨史文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