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人的教科書是怎樣總結中國曆史的?

美國得克薩斯州公立學校的曆史教材,總共1266頁。其中關于中國的曆史占據了重要篇幅,不僅學習法家和道家思想,對儒家文化的學習也是重中之重,占了足足19頁的篇幅,比基督教的内容還長。

其第五章第一節《中國的社會與國家》,對古代中國兩千年的曆史作了一次總結。從中或許可以一窺當今美國人對中國的真實态度,以下是教材節選翻譯:

美國人的教科書是怎樣總結中國曆史的?

中國的社會在古代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很大程度上是由國家行為塑造而成。

這一點最明顯的莫過于,國家官員巨大的權力和社會聲望,而且他們都是男性。

兩千多年來,這些在首都和各省以皇帝名義行事的官員,代表着中華文明的最頂層精英。

這一階層起源于早期統治者,努力培養忠于中央國家,而不是忠于自己家庭或家鄉的行政人員。比如,像孔子這樣的哲學家很早就提出,要根據一個人的功績或道德來提拔,而不是他的出身或财富。

公元前200年左右,漢朝在中國建立了統治。其統治者要求各省派遣有前途的人來到首都,并根據他們的表現進行審查和選拔。

第一小節:古代中國的社會精英

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種選拔官員的系統,演變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專業的民事服務系統。

美國人的教科書是怎樣總結中國曆史的?

公元前124年,皇帝武帝(指漢武帝)建立了一所皇家學院。在那裡,有才能的百姓被訓練成了學者,并整天學習曆史、文學、藝術和數學等科目。當然,重點是學習儒家教義。

到漢朝末年,它招收了大約30000名學生。然後這些學生接受一系列筆試,用以選拔不同級别的官員。

各省的私立學校将更多的有抱負的考生引入這種考試制度,這種制度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初。理論上,這一體系對所有男性開放,但實際上。這一體系更青睐那些家庭足夠富裕,能夠提供多年教育的人。

在首都,與朝廷有聯系的家族。也有助于在這一最高精英借此中獲得一席之地。盡管如此,農村或地主仍可能會資助一位平民家庭的聰明年輕人接受教育,使他能夠進入迷人的官方圈子。

在中國,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個養豬農場主刻苦讀書,最終成為了皇帝的顧問。(筆者表示,我怎麼沒有聽過這個故事,讀者們有知道的嗎?歡迎在評論區裡留言!)

是以,在這樣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中,考試制度為社會提供了一定的階級流動性。

在後來的朝代中,這一考試制度變得更加複雜,并成為中華文明的鮮明特征。

(書中附上了白居易的一首詩《及第後歸觐,留别諸同年》,這首詩被翻譯成了《After Passing the Examination》,意為“考試合格後”。真是毀經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原詩。别點開圖檔看英文版,辣眼睛......)

美國人的教科書是怎樣總結中國曆史的?

第二小節:地主階級

大多數官員來自富裕家庭,在中國,土地意味着财富。

當秦朝在公元前210年統一中國時,大部分土地由小農持有。但到了公元前一世紀,人口增長、稅收和債務的壓力,讓中國産生了一批大地主。

因為貧困的農民發現,必須将他們的土地賣給更富裕的鄰居,否則無法生存。在中國的曆史上,大地主兼并土地是一個永恒的主題。雖然經常遭到國家的反對,當局會定期配置設定土地,但都不是很成功。

大地主們往往能夠逃稅負,進而減少國家收入,增加剩餘農民的稅收負擔。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甚至還可以組建自己的軍隊,挑戰皇帝的權威。

在國家為對抗大地主日益增長的權力,而做出的衆多努力中。最引人注目的其中之一便是王莽!

王莽是漢朝的一位進階法院官員,他在公元前8年篡奪了皇帝的王位。

并立即頒布了一系列令人震驚的改革,作為儒家善政的堅定信徒。王莽認為他的改革是要将國家,恢複到以前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代,小農階級代表了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是以,他下令将大地主的私人地産收歸國有,并分給無地者。

美國人的教科書是怎樣總結中國曆史的?

向農民家庭發放貸款、限制一個家庭能擁有土地的數量以及結束私人奴隸制度,但這些措施被證明是不可能被實施的。

富裕地主的反對、遊牧入侵、幹旱、歉收、洪水和饑荒,導緻王莽的改革失敗,并在公元前23年被暗殺。

是以,擁有土地的大家庭仍然是中國社會的核心特征。

雖然,随着命運之輪的到來。每個家庭的命運都會起起落落,要麼變得更加富有,要麼讓陷入貧困和恥辱。

作為一個階級,他們既受益于他們的财産所産生的财富,也受益于他們的教育和他們在官方精英層中的身份和威望。

“士紳”一詞反映了他們特權的雙重來源。在城市和農村都有房子,士紳階層的成員過着奢侈的生活。

多層的住宅、最精美的絲綢服裝、閃閃發光的馬車、私人的管弦樂隊和高賭注賭博——所有這些都是中國文人階層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小節:農民

在中國漫長的文明程序中,絕大多數人口都是農民。他們生活在兩三代都是窮苦百姓的小家庭中。

有些人擁有足夠的土地養家糊口,甚至可以在當地市場上出售一些商品。但更多的人處在幾乎無法生存的狀态。

自然災害、國家稅負和地主盤剝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大多數農民的生活極為脆弱。饑荒、洪水、幹旱、冰雹和蟲害,可能會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造成嚴重破壞。

美國人的教科書是怎樣總結中國曆史的?

國家當局要求繳納稅款,要求每年為各種公共項目提供大約一個月的勞動力,并征召年輕人服兵役。

在漢朝,越來越多的窮困農民不得不出賣土地給大地主。然後在他們的莊園裡做佃農,佃農

的租金可能高達農作物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二。

還有一些農民逃走了,前往偏遠地區乞讨或者加入強盜團夥。

這些情況會引發周期性的農民起義,這在中國2000多年的曆史上從未斷過。

第四小節:商人

農民在中國雖然受到壓迫和剝削,但在國家的官方意識形态中,他們卻是受到尊重和贊揚的。

在士紳眼裡,農民是國家堅實的生産骨幹。他們在困難面前的辛勤勞動和忍耐值得稱贊。

但是,在中華文明的精英眼中,商人不能享有如此良好的聲譽。他們被普遍認為是沒有生産力,通過出售他人的勞動成果來獲得可恥的利潤。

商人被刻闆地認為是貪婪、奢侈和唯利是圖的,與學者紳士們制定的節儉、利他主義和教養形成鮮明的對比。

他們還被視為一種社會威脅,因為他們的不義之财使其他人變得貧窮,剝奪了國家的收入,并助長了怨恨。

這種觀點是國家當局定期控制商人活動的理論基礎。早在漢代,商人就被禁止穿絲綢衣服、騎馬或攜帶武器。他們也不被允許參加科舉考試或擔任公職。

國家壟斷鹽業、鋼鐵業和酒精業等新興行業,限制了商業機會。後來的朝代有時迫使商人向國家提供大筆貸款。

盡管存在這種歧視,商人們還是相當富有。一些人試圖通過購買地産或教育來獲得更受人尊敬的精英地位,或讓他們的兒子參加科舉考試。

許多人與官員都有秘密聯系,他們認為這些人很有用,并不反對與商人的商業聯系,盡管他們的名聲不好。

繼續閱讀